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何秦朝推行郡县却导致了其速亡?
郡县制,秦朝,秦国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何秦朝推行郡县却导致了其速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郡县制是后世王朝包括现在我国实行的行省制度的雏形,一个制度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必须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只能说分封制利在当下弊在未来,而郡县制弊在当下利在未来,把秦朝的灭亡推给郡县制完全不合理,秦朝的灭亡应该归咎于以下几点原因:
1、不施仁政。秦始皇当政后对全国实行高压策略,焚诗书、坑术士,大搞愚民政策,让天下读书人为之惶恐。在朝堂内大搞“一言堂”,群臣只能完全臣服于皇帝的各项决策,稍有反对就会像扶苏一样轻则被贬,重则丢命,在这样的氛围下,群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了升官保命,不敢再建言献策,只能为皇帝马首是瞻,言路蔽塞,政治失明,秦始皇在暴政的路上越行越远。
2、虐待百姓。秦始皇称帝后大搞土木工程,修长城、通直道、造宫殿、建陵墓、挖灵渠,这几项工程一项接着一项,搞工程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六国子民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后好不容易盼来了统一,得到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不断的被争为劳役。据史书记载,光修建长城前前后后的征收的劳役就达七十二万人之多,死亡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所以陈胜吴广在误期之后,才会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反秦联盟一触即发,这就是虐待百姓的下场。
3、奸臣当道。在秦始皇死后,胡亥登基,赵高掌权,为了打击政敌,稳固自己的地位,赵高在朝堂之上大肆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蒙恬、蒙毅被逼杀、李斯被陷害,忠臣良将一个个被消灭殆尽,在“指鹿为马”事件之后,朝堂上再也没有了敢于反抗赵高的声音,连秦朝最后一个良将章邯也是迫于赵高的淫威,不得不投降项羽,致使刘邦带领反秦大军进入函谷关时,秦朝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4、胡亥昏庸。一个王朝的兴盛,统治者至关重要,在沙丘之变后,当上二世的胡亥,却不像他的父亲秦始皇一样励精图治,反而自己深居后宫,只知道奢侈享乐,把朝政完全交给赵高,自己偏听偏信,当身边的所有能臣都被赵高铲除干净就剩一个光杆司令时,为时已晚,只能落下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当然秦朝灭亡的原因绝不仅仅以上几点,但是郡县制绝对不应该首当其冲,根本原因正如杜牧所说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仁义不施,暴虐百姓,政治腐败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亡的原因?
事实上,秦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郡县制,甚至次要原因也算不上。
我们要知道,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换一个说法就是可以适当地巩固皇帝及官僚制度的权威性,由此,中央的权威便可以影响到地方的更深一级,这是中央集权的特性和郡县制度的先进性,这么一种有利甚至重大利好的制度怎么可能能加速秦国的灭亡,而与之对立的分封制才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集权集权,权力要集中在一个人,一个团体手中而不是多人,多个团体的手上,有了分封制,中央的权威性便没有了,因为双方,也就是中央和地方邦国的依附关系除了信义,契约上的约束,其他一概没有,缺乏军事,财政,人事上的硬手段,由此,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就可见一般了。领导人的原因
纵观这几千年的光景中间,领导人对于一个政权、一个朝代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秦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在秦的体制下,领导人也就是皇帝,权力来自上天,于是皇帝便成了天下第一人,自上没有任何的限制,有的只是礼法上的掣肘,自下,有盟友宦官、外戚,来自二把手宰相的分权,却又由于制度的缺陷和弱势相权的退让,便分不走了,由此,皇权便占据一种极有优势的地位,而又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皇帝对下面就会产生一个形而上的机制,于是,皇帝的好坏便决定了政治是否清明,国家是否倡盛。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后,国家的一切便被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强行捏和在一起,但在这种看似平和的表面及帝国中央集权造成的皇权影响力无限大的体制下,有没有问题?有!贾谊在《过奏论》中提到秦始皇和秦二世听不得大臣劝谰,一意孤行,子婴则又软弱无力,秦岂会不亡。国内的矛盾在始皇帝的铁血统治下,尚有爆发的迹象,从屡屡针对秦始皇的刺杀便可以看出,天下尚未大同,人们对故国尚且留有念想,加上整合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矛盾现在不爆发将来也会爆发,可到了秦二世这里,过度宠信宦官赵高,不明是非,最后丢了江山,岂不可悲,由此可见,日后历朝历代对宦官干政的提防,都是血的教训啊!
暴秦而亡
在很多人眼中,秦是暴虐而亡,《史记》对秦的描述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块,而《过奏论》更是发出了因秦不施仁政,从而哄然崩塌,令天下人耻笑的感慨,秦的暴政,源于孝公时商鞅变法的司法政策,所以,秦始皇时期,暴政主要体现在严刑苛法和施政暴虐这两点,日后刘邦只向天下只宣布了废除秦法,改立三条刑法,便收获了一大波人心,原因也在于此
对传统的反叛
秦始皇最出名的事迹,恐怕就要属“焚书坑儒”了,这件事作为秦始皇负面形象的一个关键的点被史官们翻来覆去的讲,既是如此,便产生了争议,不管这件事的评价如何,究其根本,秦国对传统是蔑视的,出于地理的原因,秦国长期远离所谓的华夏文化圈,被其他五国称为北狄,观察秦军的衣装饰品我们可以发现,六国中所有国家的服饰都是根据五行推出来的,只有秦国人是一袭黑衣,不在五行之内,而对传统的篾视又使得在秦国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十分容易,传统是什么,粗粗下一个概念,曾有的,统治方式也必须是曾有的,但秦始皇颠覆了这一做法,大破大立,破而后立,但由于历史的惯性,最后造成了破而未立,破而立旧的结果,这种影响并未因秦的消亡而消亡,可以说秦兴于此也亡于此。
社会制度
社会治理靠的是什么?是社会制度,根据主流史学界的观点看,农民起义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个封建是译自马克思的相关著作而不是传统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这种进步改变的是生产关系,从这个逻辑来看,到了秦将亡未亡之时,体制下的社会治理制度已不合理,不合理才要推翻它,并带来进步。具体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益恶化的阶级矛盾,洪世涤在其著作《秦始皇》提到:“秦末农民大起义为我国农民反封建反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上一篇:房屋价值如何评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