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中最有见识的人是谁?为什么?
的人,最有,司马懿《三国演义》中最有见识的人是谁?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b)冢虎司马懿,字仲达,此人眼光长远,对局势有很强的认知力,大局观很强,为了目的能够韬光隐晦,隐忍等待。攻城夺寨方面能力略逊,但是十分的善守,曾坚守不战,拖败了远征而来的诸葛亮。
c)凤雏庞统,字士元,他是与诸葛亮可以并称的名仕,无论大局观还是谋断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但是上苍没有给他太多的表演机会,取西川的路上死在了落凤坡。
d)卧龙诸葛亮,字孔明,他未出山之前,“躬耕南阳”,对天下局势有着清晰的认知,与刘备在隆中纵论天下,最先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设想,并最终实现。这足见其目光长远,视野开阔,大局观很强!
诸葛亮出山以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以弱胜强,大败曹兵;“智激孙权”“舌战群儒”构成孙刘联盟;“草船借箭”“再接东风”助周瑜火破曹兵;“先借荆州,再取西川,后定汉中”终成天下三分;“其战诛心,七擒孟获”,平定后方之乱;“五次北伐,六出祁山”无奈天时不佑,壮志未酬!
我们纵论三国这4位顶级智慧的人,郭嘉十分善断,看事看人十分准确,但是在天下大势的认知和战略眼光方面还有欠缺。司马懿目光长远,目的性十分的强,但是攻杀战守,兵家计谋这方面稍有逊色!庞统或许具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上天没有给他证明的机会,我们不多论。只有诸葛亮首先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对时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再者精天文,识地理,通阴阳,晓奇易,攻杀战守,排兵布阵无所不精,一生奇谋频出。
所以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最具智慧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是个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英雄豪杰遍地的年代,数谁最有智慧,我觉得那就是司马懿了。
论军事才能,他虽不敌足智多谋、雄韬伟略的诸葛亮,但是他能笑到最后。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三年的修整后开始了他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面对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司马懿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有了上次战败的经历(诸葛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心里清楚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选择了避其锋芒坚持防守、拒不迎战,无论诸葛亮怎么挑衅,他就是避战不出,甚至不惜穿上诸葛亮送来的女装。最终诸葛亮劳累成疾,于五丈原抑郁而终,可以说就是被司马懿活活耗死的。而诸葛亮一死,再也没人能够阻挡司马懿,他也顺利的抵御住了这场可能改变历史的北伐。所以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英雄”来看,无疑司马懿无疑是胜利者。
再往远里来看,司马懿也是笑到了最后,他韬光养晦、处心积虑,硬是一步步从曹魏手里夺了天下,改写了历史。回过头来看魏蜀吴之争,到头来对司马懿来说真有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难免有点滑稽。
综上所述,所以我觉得司马懿是最具有智慧的,虽然有些运气的成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时我认为曹操最有学问,再学问上无人能超越他,所以我认为他是最有见识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见识的人从来不少,曹孙刘自不必多说了,不然也不会三足鼎立了,我要说的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小人物”,其眼光,其见识不可为不独到,不精辟。儒将——鲍信!
劝杀董卓
一开始是何进征辟了鲍信,派其去募兵,但是在鲍信返回途中,何进就被杀了,等到鲍信进京,董卓已手握大权,鲍信跟当时不少豪杰一样,一眼就看出董卓绝非善类,而当时名望较大能跟董卓叫一下板的应该也只有袁绍了,所以鲍信找到了袁绍:
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袁绍多谋少断的性格这时就展现出来了,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而没敢动手,鲍信应该就是从这时有点看不起袁绍了,一怒之下带兵回老家。
追杀董卓
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鲍信是其中之一,正史上鲍信也的确在当时起兵了,不过绝没有贪功让其弟去挑战华雄,而且董卓劫掠皇帝逃向长安时的汴水之战,不仅仅是曹操一个人去追的,鲍信兄弟也跟着曹操一起去的,当时认为董卓可击的只有曹操,鲍信两人而已,张邈也只派了一个小将追随曹操而已。
汴水之败,信被疮,韬在陈战亡。
而且鲍韬并非死于华雄,而是在这里战死的。
袁绍,董卓第二而已,曹操才是天命所归
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
如前所说,鲍信打心里有点轻视袁绍的,但见到曹操就认定曹操才是天选之子。等到袁绍胁迫韩馥,以不光明的手段取得冀州后,鲍信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而且鲍信不仅仅认为袁绍是董卓第二,而且给曹操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规大河之南”,虽然袁绍手段不光明,但是毕竟实际占据冀州了,河北就不用想了,抓紧时间把大河之南握到手里,静观其变,待天下有乱再考虑进一步的方略。这一点甚至可以算作曹操版的早期《隆中对》,也是曹操收复中原的方针。
迎立曹操
至于兖州刺史刘岱,不知道是鲍信故意为之,还是真的是意外,反正结果是刘岱不听鲍信劝阻,执意出战,被黄巾军杀的直接尸陈当下。然后鲍信就迎接自认为的天命之子曹操担任兖州牧,进攻黄巾军时,曹操大意,在步兵未到的情况下被黄巾军包围,鲍信为了救曹操: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对鲍信来说救出曹操是成功了,但自己也命殒,不然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鲍信有实力争取曹魏第一将。可惜可叹啊!连尸体都没有找到,曹操命人用木头雕成鲍信样子下葬的,跟后来的关羽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