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床前明月光”,而唐时并未出现供人睡觉的床。如何解释?
李白,月光,床前李白“床前明月光”,而唐时并未出现供人睡觉的床。如何解释?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床前明月光”的床,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床,这床也不是放在室内的,而是放在院子里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户也非常小,月光很难进入室内,尤其是糊上窗户纸后更是不透明。所以李白很难在室内举头看到月光,只有在院子里才能看到。那李白又不可能把室内的床搬到院子里去睡。正确的解释就是此床,其实就是胡床。
胡床,实际上并非是床,它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小凳子。这种胡床在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国,故称胡床。胡床刚传入中原时,汉人在屋内依旧习惯席地而坐。只有在院子里时,因地上太脏,石头太凉,才坐在胡床上。因为胡床可以折叠,在院子坐完后便收起来,十分方便。而到唐代时,这种胡床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李白是在院子里坐在胡床上或者是站在胡床旁写下“床前明月光”这首《静夜思》的诗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的静夜思,应该说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在我们还没有上学之前应该说我们每个小孩都会背诵,但是关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却是上学之后。
其中床前明月光这句诗中的床,指的是什么呢?关于这个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通假字,通“窗”
2、井台
3、井栏
4、坐卧的器具
5、另一解释认为是指胡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的床是指井栏。我们常说背井离乡,井在古代文化的语境里。经常被用来表示家乡。所以李白在月光下看到井栏前面明月的光辉,就像满地霜雪,忽然感觉到时光飞逝,自己在外又要一年。所以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指古时庭院中的井架子(床),试问坐在屋内床上能看见地下有月亮?
还怀疑是霜?
什么反射的?
古时井上边的打水的木质辘轳叫“床”。
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载绞车图,并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力可挽二千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床前明月光”,而唐时并未出现供人睡觉的床。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要分作两个方面来解释:
1.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确实不是指“供人睡觉的床”,而是指井栏。古代的井栏成方框形,围住井口,一般有数米高。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表明“床”确实和井栏有关系。另外,李白其余的诗作中也写到“床”,可以相互映证。比如《长干行二首》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应该也不是指“睡觉用的床”(古人睡觉用的床不会摆在卧室中间,四周留空,可以“绕行”),而是指“井栏”更为合理。
2.唐代已经有供人睡觉用的床。一般叫做“匡床”,这在唐代人写的诗文和其他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比如白居易《喜杨六侍御同宿》诗:\"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刘禹锡 《伤往赋》:\"坐匡床兮抚婴儿,何所匄沐兮,何从仰饴\"等,“匡床”既然能够“闲卧”,又怎么不能够“供人睡觉”?
所以说,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供人睡觉的床,但唐代已经出现供人睡觉的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中的“床”,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床。那时的床有点类似现在的拆叠椅,平躺睡觉的也就是现在意义的床称为“榻”。
东晋顾恺之《女氏箴图》中,很像现在的床,但叫做榻,作用和北方的炕差不多。
从名画或史料中记载,可以知道古代待客能够被请到榻上,是最至高无上的礼遇。古有“悬床废杖”的说法,所谓“悬床”是指专门用于接待某位来访的客人,等客人离开,就撤掉这张床,将其闲置,以备该客人下次做客时使用。此时的“床”并不是现代的睡床,而是一种坐具,可笼统地称为“坐床”,其真实含义是一种礼贤下士的礼仪,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床,《说文解字》:床,安身之坐也。从木,片声。字亦作床。解释过来就是一种坐具。
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突然抬头看到山顶上方的月亮,月亮很是明亮。眼光回到近处,月光洒在地上好似一层秋霜,久别的故乡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上一篇:武磊成西甲背锅侠,几乎场场评分倒数。怎么评的?他会不会换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