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齐国,秦国,赵国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方面原因。一是长平之战前,秦、赵的实力都远强于齐国,对于这场龙虎斗,齐国打心眼里不想掺和;二是秦国的外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
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伐齐”事情,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赵国又是当时关东六国中唯一还保存有强大实力,能与秦国在军事上硬钢的国家。赵国的这种实力,让齐国对它很是怀疑——怀疑赵国是不是也有秦国一样的野心。
所以在这种一个超强(秦国),一个次超强(赵国),五个弱者(齐楚燕韩魏)的前提下,包括齐国在内的“弱者”们,对长平之战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对待的。
比如当时的楚国,楚顷襄王重病,太子却在秦国,若不能回楚,则一旦楚王死,王位必定落于他人。秦昭襄王对放归楚国太子一事本来有疑虑,但春申君黄歇秘密派人护送太子返回了楚国,再加上范睢在一旁替楚太子说好话,于是秦昭襄王就默认了楚太子归国一事。
楚太子归国后,楚顷襄王果然去世,于是太子立即继位,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考虑到自己新君登基,国内的局势不太稳定,再加上秦王也没追自己,默认了自己归国。因此他也就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没掺和进长平之战。
还有韩国和魏国。韩国因为被打怕了,整个长平之战期间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吭声。魏国很搞笑,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国内还举办了一场热烈的廷议——讨论长平之战。
最后这场廷议的结果竟然是秦国伐赵有利于魏国,魏国不掺和长平之战……
为此有人反问魏王,说秦胜赵败,我魏国何利之有?魏王大言不惭的说:赵国的羞辱就是我国的福气啊。(邻之羞,国之福也)
十足的看热闹不嫌事大。
相比于被打怕了的韩国,暧昧的楚国,不要脸的魏国,齐国的态度比较特殊。其实齐国有救赵国的想法,比如长平之战前,齐国就曾经救援过赵国(中学课本上的《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讲的这次事件)一次。
但是,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赵国实力强于齐国,而且赵国不知收敛,经常干一些让人怀疑它有野心的事,比如接纳齐国叛逃的大将田单(摆火牛阵的那位猛人),还比如赵国主动收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这都让齐国对赵国很不放心。
再加上齐襄王死后,继任的齐王建(最后一任齐王)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而君王后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想把齐国拖入战火。因此在长平之战期间,当秦赵双方的规模越打越大,君王后害怕了,她怕齐国也卷入大战。于是她就坚决拒绝了赵国的求援。
当然了,看戏归看戏,各国也不傻,如果赵国玩完了,各国也要跟着倒霉。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各国之所以会坐山观虎斗,与秦国的外交斡旋以及赵国君主在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有一定的原因。
长平之战期间,为了断绝赵国的外援,秦国先是忽悠了赵国,借赵孝成王派来媾和的使臣之嘴,大肆宣扬赵国主动来使,骗得其他诸侯国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谈和,错失了第一时间援救的时机;紧接着,秦国散尽财宝在各国内部运作,使得各国都有“看戏派”在摇旗呐喊,劝各国国君不要管闲事。
比如这些人就曾经跟齐国君王后说,齐国如果增援,秦国就会撤退。但秦撤军的后果就是赵国兵不血刃拿下上党地区,并坐得上党十七座城。此事对齐国无益,只会白白便宜赵国。齐国君王后就是因此被说动了心,才下定决心不管闲事。
最后,秦国又派兵守住各国通往赵国的隘口,比如秦军提前占领垣雍这个战略要点,让魏国无法支援。就这样,赵国的外援彻底被秦国断绝。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期间,如果齐国答应救援赵国,秦国是很有可能退兵的。但是以齐国代表的“五弱国”出于坐视秦赵厮杀,想渔翁得利,并且也不想让赵国白捡上党十七座城池的心态,最后都没有援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因为齐国的末代国君田建即位了。
齐国早已风光不再
乐毅率领六国联军讨伐齐国,齐国本已奄奄一息,田单又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将燕军逐出齐国,光复齐国的大好河山,并拥立田建的父亲齐襄王即位。后来,田单遭到国人排挤,去了赵国。
齐湣王遇害后,齐襄王曾经流落民间,做过一段时间的佣人。从那时起,田齐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高贵和霸气,即便齐襄王被田单迎接回宫后,受过惊吓的他,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夹紧尾巴做人。
齐襄王早逝,其子齐王建继位时不过16岁。于是,大小事务都由其母君王后代为处理。君王后处理国际关系与齐襄王一般,同样是谨小慎微。本着不得罪其他各国的原则,加上齐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她只希望齐国能够长期置身于战事之外就行了。
田齐不敢得罪秦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关于齐王建,虽然其在位40多年,然而所记载的事情不过3件。第一件就是长平之战拒绝向赵国借粮,第二件是去秦国赴酒会,第三件就是向秦国投降。如果将这三件事情连起来看,不难发现齐王建对秦国的态度倒是自始至终的阿谀奉承。
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大量的青、壮劳力被困于前线,使得农田歉收,国力透支,尤其是赵国,粮食供给难以为继。而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置身于战事之外多年,因此,齐国倒是粮多草广。此时秦国也在观望,如果齐国救赵,那么秦国退兵,不然就进攻。所以,彼时齐国的态度非常重要。
这时,齐国的大夫周子就劝告齐王建,赵国是齐国重要的屏障,一旦赵国灭亡,祸患马上就到齐国,所谓唇亡齿寒啊!齐王建不听劝谏,45万赵军因此在长平之战惨遭屠戮。
总的说来,那时还很年轻的齐王建不愿借粮食给赵国,想必这也是其母君王后的主张。
一是借粮给赵国就得罪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当于引火烧身,万一赵国失败,秦国马上进攻齐国,到那时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迷惑了这对短视的母子,以为站对队伍,就能换来齐国长久的平安;
三是六国伐齐的阴影还没消退,对齐国来说,那六国都不是什么善茬。齐国更乐意做壁上观,看着六国互相功伐,也能消除一些往日的心头之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