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行楷和行书的区别是什么?
行楷,楷书,行书你觉得行楷和行书的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丁酉秋月 安书楷《品味褚遂良》
虞世南 临《兰亭序》
王羲之其他行书名帖欣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何如、奉橘》二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二谢、得示》二帖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祭奠在抵抗安禄山叛乱期间,壮烈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通篇波澜起伏,痛快淋漓。能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当时那种痛断心肝的情景,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愈加凝重峻涩,神采飞动。元朝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才华横溢,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代表作品,是他被贬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抒发人生感叹时写下的诗作。诗写得苍凉惆怅,其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环境下有感而发的。通篇将心境、诗境、情境都融入到点画之中,或中锋,或侧锋,浑然天成。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
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
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
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
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
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
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潜。
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
丁酉秋月 安书楷《苏轼》
王珣《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为早期行书的典范之作。其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的书风。《伯远帖》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珍宝。
清高宗弘历(乾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定为“三希帖”,还以“三希”为名,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用笔风流俊美,秀媚飘洒,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回味无穷,是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此帖原迹已失,存世本为唐代双勾廓填本,现藏辽宁博物馆。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
大令乃奇才,书不染尘埃。
玉版中秋迹,盛名传千载。
(安書楷)
献之情感路波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俗称《集王圣教》(以有别于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刻。由怀仁和尚以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真迹进行勾摹、集缀而成,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现藏陕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点画气韵生动,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唐《怀仁集王圣教序》
集王圣教,不朽经典。怀仁匠心,天地可鉴。
二十余载,精琢细研。书圣风貌,光彩呈现。
姿俱龙虎,美轮美奂。后世书者,膜拜感叹。
太宗文华,日月比肩。励精图治,盛世贞观。
垂衣作序,珪璋诗篇。洞晓阴阳,通达圣贤。
太子厚德,记以自谦。咸亨立石,七佛永年。
圣僧玄奘,六尘超然。舍身求法,不畏艰险。
百重寒暑,万里山川。千古无对,寻真梦圆。
苍穹茫茫,浩瀚无边。化生万物,妙道凝玄。
大道不器,大美不言。悠悠华夏,薪火相传。
(丁酉立秋 安书楷《临圣教序有感》急就之,不妥处,海涵。)
李邕《云麾将军碑》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唐代书法家。人称“李北海”。李邕以文才著称于世,尤善长撰写碑志。
《云麾将军碑》,又名《李思训碑》。此碑用行书写成,可以说是碑之变革。其书法个性鲜明,笔力遒劲,结字取势纵长,左低右高,深有爽朗峻拔之感。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是我国五代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陕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曾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杨风(疯)子”。
《韭花帖》接近于行楷书,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感到非常饥饿时,得以美食充腹之后,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通篇用笔自然生动,妙趣横生,令人叫绝。这信手随笔的书札已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现藏台北兰千山馆。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品,其书法韵味十足,结体中宫紧敛,四周舒放,提顿起伏,潇洒自如,堪称行书之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蜀素帖》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北宋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擅长临摹古人书法,可以达到乱真程度。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且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他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省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丝织品,上边织有乌丝栏,制作非常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长卷,期待名家在上边题字,可是传了三代,竟没有人敢写。因为丝织品的纹理粗糙,滞涩难写,书法功力不深厚的人写不好。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时,三十八岁的米芾见到这件珍品后,提笔一挥而就,在上边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这就是著名的《蜀素帖》。笔法提按分明,八面出锋,富于变化,率意自然。通篇明快清劲,神采飘逸,精彩动人。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蔡襄《蒙惠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传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蔡京“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上一篇:鸡血石和红石头的区别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