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的启蒙诗是哪一首?
父亲,这首诗,也是你的启蒙诗是哪一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启蒙诗,说实话,真的不记得了。只知道那时候课本上的诗都背的滚瓜烂熟。
现在记忆犹深的是,从喜欢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从岳飞的'怒发冲冠'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逐渐,逐渐,对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直到如今,自己偶尔也能写上几首与朋友分享共勉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时候,老人教时,一下就背出来了,出大月亮就想起它,少时並无什么伤感之类,人到中年,尤其在远离家乡时,那种游子情绪,在月亱下,似淡还浓!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大多想象瑰丽、夸张,语不惊人不休。然而,这首诗用平白的语言,简单的二个动作刻画, 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言简意赅,写出'无意于工而不工`,(明人胡应麟评价)一一妙境,把游子思念家乡的感觉,形象地表现出来。
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照射到床前,带来了瑟瑟的寒意,诗人朦胧的看过去,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白的霜,可是回过神来一看,是月色,顺着月色,抬头一望,皎洁的月亮挂在窗前,照的天空明镜一般,这时候,不由想到故乡,想到亲人,父母……村头的小溪和昏鸦老树,离家几数载,他们还好吗?而自已年华飞逝,业绩平平……不由完全陷入低头沉思。他的内心活动,通过‘举头`到‘低头`动作,刻画出来,脱口吟成、了无痕迹,一幅月亱思乡图,意味深长,千百年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会选择孟郊的游子吟,因为作为一个留守儿童,这是我对妈妈的最深的记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抱我坐在床头,指着古诗集就开始教我念诗,我的妈妈初中毕业,农村人一个,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很佩服妈妈当时的明智。
她一句一句的给我解释游子吟背后的故事,用最通俗的话告诉我,这位游子即将要远行,而母亲则依依不舍,为儿子做些临行前的最后准备,那缝进的一针一线都是母爱啊!
那时我就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我想母亲在那时可能也向我表达了分别的不舍,其实她也不想离家万里工作,但她也是迫不得已。
这就是我对母亲的残存的记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这个问题,就有种要答题的冲动,题主真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我的启蒙诗,也是我接触最早的一首诗,至今记忆犹新,那便是孟浩然的《春晓》。
原文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记得当初刚接触这首诗时还没上小学,应该是五六岁的时候,在一个儿时的玩伴口中得知的。说起来也是挺好笑的,她哥哥教会她念这首唐诗,然后背下来了。
小时候学到了新本领就会跑到伙伴面前炫耀,最好能让伙伴们羡慕,所以我这个玩伴也是一样,总是在我们面前说她会背诗,而且流利的背出来。当时确实让我佩服得不行,就记住题目跑回去叫我老爸教我,背熟了也跑到她面前去背诗,就感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说起来也是儿时美好的回忆了。
当上小学学到这首诗才知道原来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再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诗人孟浩然写这首诗的背景,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也特别受小孩子喜欢。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让人读之,乐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我记得刚上一年级不久,大家早上朗诵的就是这首诗。这首诗我觉得颇有些禅意在里面。看山听水,春去人来,重要的是鸟不惊,这有些我自泰然处之的味道。这是我最早会背会写的一首诗。
上一篇:不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就是不乖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