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屈原之死?
屈原,楚国,楚王如何评价屈原之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屈原之死,看法有很多,我比较信服的是重庆师范大学董运亭先生的说法,即屈原之死是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根据司马迁的描写,屈原年轻的时候就官居要职,才能卓越,深得楚王的信任。按这样发展下去,屈原的政治生涯应当是一片光明,实现政治抱负在楚国大展拳脚青史留名只是时间问题。可惜,就在他受命草宪,打算推行美政的时候,遭逢靳尚子兰的谗言,楚王从此对他疏远不再信任。
想像一下,一个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美人,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无甚德行的男人,山盟海誓一番后,便相信眼前之人是一支潜力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内心愿意全心全意地帮他成就事业。然而就在登记的前一天晚上,被男方分手,然后通过男友微信聊天记录发现他朝三暮四早已劈腿。
当初不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愿意跟这个男人在一起,如今却被这样一个人甩掉,这样斗转直下的变故任谁都难以接受。屈原的心情,大抵如此。理想破灭,贬官外放,这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长期的巨大的折磨。在此情景之下,屈原作《离骚》,表达幽怨忧愤之情,以香草喻己身之高洁,在奔走为国之际遭逢奸小谗言被君王疏远,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此时已将自己的坎坷经历与强烈情感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表达出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坚信自己终会战胜奸小,重回庙堂,振兴楚国。
有人说屈原之死是“愚忠”的表现。但是忠君甚至愚忠的观念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不是一产生就达到极端,,而是随着中央集权统治制度的强化而逐步强化。在先秦时期,,诸侯国君还不像秦汉以后的帝王那样至高无上,大臣弑君之事时有发生,比如齐庄公和大夫崔杼的老婆棠姜私通,被崔杼发现之后联合棠无咎杀死齐庄公。而且先秦典籍儒家学说也没有主张忠君,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当时君臣关系并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情况。所以屈原自沉汨罗是愚忠的说法是说不通的。
有人说屈原是殉楚怀王而死。这种说法是没有理清时间线。按照《九章》各篇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屈原死的时间应当是在楚顷襄王二十二年。而楚怀王受骗被劫留在秦国, 后来客死于秦并回国安葬是在顷襄王三年。所以屈原如果是为了殉楚怀王,也用不着等到十九年后再殉葬,这样完全没有意义了就。
有人说屈原是以死劝谏楚王,希望能激励楚王。典型代表是苏轼和洪兴祖,苏轼在《屈原庙赋》里写道:“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尤能冀其感发而改行。”洪兴祖把苏轼的意思作了发挥,《楚辞补注》:“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屈原就不会再人迹罕至偏僻的汨罗江投江了。为了能让楚王知道,他应当选在楚王附近的水自沉才对。因此这个看法也不太合理。
要分析屈原自杀的原因,需要结合屈原的诗作。《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在《九章》中也多次出现彭咸这个人。比如《抽思》:“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彭咸何许人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卷一《 离骚》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中注:“颜师古云: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无论是哪个版本,都表明彭咸是投江而死。前者认为是谏其君不听,后者则是不得志。洪兴祖又补充说道:“按,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沈也”。也就是说,屈原早在怀王时期就早已思慕彭咸,并且已经做好了不得志便投水的打算。
如果说之前楚王的一切做法和楚国不断地失利一次次地打击着屈原,那么压断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投江的原因我想应当是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陵墓,顷襄王被迫东迁于陈。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军又攻陷巫郡、黔中郡。此时,屈原应当是对楚国的未来彻底绝望了,清楚地认识到楚国再也不会复兴,早晚为强秦所灭。昔日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知道楚国的复兴之路漫长无前,但仍心存希冀,即便楚王昏庸无能,他也期待有一天自己可以重获重用,振兴国家,但是这次打击让他彻底地失去了斗志。在此之前的屈原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但自此之后屈原只是一个心死的国人。因此在黔中失守前夕或失守之时,屈原深感大限已到,于是离开了溆浦所在的黔中郡,东北赴湘,留下绝命诗篇《怀沙》后便自沉于汨罗。
信念不是抽象的东西, 它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提供了关于现实和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这些价值和意义的体系, 最终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的选择以及生死存亡的取向。屈原的信念,应当就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楚国。楚国没了,屈原也就没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追求真理,热爱楚国、热爱人民;由于屈原受时代的局限,其报国愿望未得到实现,最后在汨罗江跳江自尽。屈原的死虽然是悲剧,但他爱国、忠诚,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的精神在我中华大地上流芳千古!
上一篇:如何调节业余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