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神项羽三万兵力能打赢彭城之战,十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项羽,刘邦,之战战神项羽三万兵力能打赢彭城之战,十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为何垓下之围时项羽还有十万大军却破不了以韩信为主的30余万大军呢?其实还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这一点我们要从巨鹿之战说起。当年项羽率领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时其实还有10万诸侯的联军做壁观上,而秦军虽然人势浩大,但多为秦军强征的民夫,朝堂上又有赵高挑拨离间一度的陷害王离,况且楚军多为征战精锐,又破釜沉舟,背水而战(背水之战为指韩信灭赵),楚军没有任何退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退回就是死,前进尚有一线生机,当然拼命的往前冲,项羽亲自上阵杀敌,秦军为此折服,楚军无不仰望项王天威,生擒王离,诛杀苏角,逼项章邯,一战成名名扬四海,士兵唯不仰望霸王威名,士气大涨!彭城之战时,刘邦多为诸侯联军,本来就是上下不一,各有矛盾,毫无战斗力可言,随时有散伙的可能,而项羽3万精兵,全是血海里杀出来的强兵悍将,两军一开战即知强弱,诸侯纷纷倒戈,打的刘邦弃子而逃!再说垓下之围,以韩信为首的联军把项王围困在垓下,十万大军如困兽之斗,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如天罗地网,楚军无路可逃,夜里韩信让士兵纷纷唱起楚地歌曲,楚军听到后无不衍生起了思想之情,认为楚地也被刘邦军队攻陷,军心极度不稳,士气迅速下滑,项羽听后也是这么想的,汉军军营里那么多士兵会唱楚歌,认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夺取,项羽见大势已去连夜带领八百骑兵精锐突围。
韩信急忙派遣五千士兵追击,项羽因迷路(史记记载为田父所骗),最后被汉军追上,数战后仅剩28人,项羽自己一人奋勇杀敌百人,奈何已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项羽自刎于乌江,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尸体邀功!除了军心不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心所向,刘邦在夺取关中时就和百姓约法三章,百姓纷纷心向汉王,而项羽屡次屠城坑士导致天下人都知道项王残暴。项羽自命不凡虽然有勇有谋,但又有妇人之见且优柔寡断,大开历史倒车恢复分封制,最后被刘邦一统江山也是必然,如果历史重来一次败的还是项羽!
(项羽头颅安葬之地)(汉长陵刘邦安葬之地)
何等讽刺,终究离不开“胜者为王,败者寇”这一千古定律!
原创内容,感谢阅览!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彭城之战,刘邦的所谓60万大军,是各路诸侯临时凑起来的,拿下彭城后,兵骄将奢,一盘散沙,根本沒有想到项羽会突然杀到。项羽的精兵精心布置,突然杀来,如虎入羊群,那有不胜之理。在垓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刘邦的军队是精心布置严阵以待的。整个战略形势也对项羽极其不利。首先,刘邦已经对项羽完成了战略包围,长江以北的楚地全都归汉。第二,汉军已经断了楚军的粮道。第三,汉军采用了攻心战术,在楚军周围大唱楚地歌曲,用楚地口音大声讲话,给楚军造成楚地尽失,楚人全都归汉的假象,使楚军斗志全无。第四,项羽的特点是利用精兵向一点突然猛冲,现在是四面被围,汉军严阵以待,不可能发起突然冲杀。当时已经是冬天,楚军缺衣少粮,饥寒交迫,即使项羽再能战,也无法抵挡冬方面尽在优势的汉军。失败是必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垓下之战时,项羽胆怯得两腿发抖,竟然抛下10万大军跑路了,谈什么上演奇迹?所谓霸王别姬、力敌千军、乌江自刎的情节,其实都是文学虚构大于史实。
老是有人鼓吹项羽,借这个问题给大家打掉战神的光环,让大家看看项羽最后关头有多胆小、有多狼狈,又是怎么被神化的!
高祖四年(前203),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拉锯战,汉军第四次占领成皋,楚将曹咎、司马欣、董翳自杀。刘邦乘胜追击,屯兵于荥阳,将钟离眜围困于城东,又将楚军的大粮仓敖仓搬运一空。
刘邦的这次胜利对项羽的打击太大了。
楚汉战争打了三年多,成皋这个不太起眼的地方才是命根子,因为它是楚军向西推进的粮食存储和转运基地。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宁可弃了荥阳,也要不停地攻打成皋。
刘邦拿下成皋是不是就胜券在握了呢?也未必。
汉军这年打得极其艰辛,刘邦数次败亡,差点被项羽捉了跟老爹、老婆团聚。这次战前,刘邦已经心灰意冷,如不是张良相劝,他几乎作出了放弃关东的决定。
还有一点很重要,小马仔韩信开始蠢蠢欲动,公开跟他要求封“假齐王”。这让刘邦心惊肉跳,万一这小子反水了,那就等于天塌下来了。
于是刘邦派人跟项羽谈判:咱俩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条件就一个,放了我老爹和老婆。
项羽的态度很简单:滚犊子,干死你!
成皋已经丢了,项羽哪来的底气呢?有人鼓吹说这是英雄本色嘛,扯!如果真是这样,后来刘邦也没有给出优惠条件,他怎么就答应了呢?
项羽的底气只有一个——韩信。此时,他的谋士已经潜入齐国,正在跟韩信谈判。谋士出发前胸脯拍得当当响,项羽也想当然地认为,跟自己联合韩信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可惜项羽没学过《概率论》,收益的大小不是他这个只会扒手指头的莽夫能算得清的。
果然,韩信给了他一个大巴掌:滚犊子,当初你眼瞎啦?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被迫低下了头,冒着巨大的风险签下了鸿沟和议。
为什么说项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签下了鸿沟协议呢?因为项羽在签这份协议之前就知道,这是一份不可能被执行的协议,对他来说顶多是个“面子工程”。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看图说话。
项羽的大本营在荥阳的东面,按理来说,双方协议达成之后,楚军就应该沿陈留、外黄、睢阳一路东撤回家等过年,可奇怪的是他们却向南跑到了阳夏。
这是什么骚操作呢?难道打了三四年的仗,将士们不担心家里,还有心思游历祖国大好河山?
显然不是,史书也没有交代,但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项羽怕啊,怕谁呢?东边的韩信和北面的彭越。
按照鸿沟协议,韩信和彭越应该西撤,将鸿沟以东的土地让给项羽。这两位是项羽眼中的“瘟神”,极有可能在撤军途中等着他:羽哥,喝两盅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