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现在有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如图)?
莲叶,江南,诗歌如何看待现在有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如图)?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实际上我们要领会到这首诗的味道,只要想象一下乐团唱歌的情形就能了解。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三句为主体,是一个妙龄少女提着篮子在前面领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莲”、“田”、“间”不押韵吗?押得不知道多好,就算用普通话来唱,都是押韵的。
等这个少女呤唱完之后,后面伴唱的很多女娃就一起开始发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四句确实不押韵,但是并非主唱,只是作为背景音乐一样的存在,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轻声在背景中发声的感觉吗?
乐府诗不仅是记载吟诵体,各种表演形式也是有记载的。它只不过是把主唱、伴唱的词写到一起去了。
伴唱的衬句在后面清唱,不押韵有什么关系呢?
而音乐散佚之后,一般人都只看文字,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主唱、伴唱的区别(有很多人甚至以为诗就是拿来念的),那当然会产生这不是诗的看法了——因为诗的根本特质就是押韵和节奏感。
所以《江南》不但是诗,而且是一首有层次感的演出曲目。
解决了《江南》的押韵问题,很多人觉得这诗写得太直白,太浅显,像小孩子的作品,配不上诗歌这种艺术皇冠上钻石的称呼。
当然浅白了,你看看《诗经》、《古诗十九首》,除开文言文字词上的理解费力之外,于本身的叙述、情节的安排,文法的修辞哪里有什么曲折高深?
受制于时代文化的发展,一直到魏晋时期,曹植之后,诗歌这种“体小而俗”的徒歌才逐渐开启文辞修饰之路,并在南北朝时期到达高峰,甚至超越内容存在,成为被后世批判的华而不实的“宫体诗”。
曹魏之前,文人的简单天然写法,就是诗歌的正常表达方式,即使是高级文人的辞赋,也只是汉大赋才开始长篇大作。
诗歌这种在西汉初才慢慢从歌词中独立出来,直到晚唐五代诗词分野,才正式成为独立的吟诵体,由词牌取代了其演唱的功能。
《江南》的清新自然,浅白无雕,就是当时代的文艺特色。就好像今天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一样,自然而然会呈现出不同于近代、古代,哪怕是十几年前的剧情和描写方式——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认为这不是诗的人,就是缺乏历史观。
如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现代为标尺,那么古代的什么东西都是不值一提的,何况诗歌这种精神产物。
至于《咏雪》,就是时代发展到诗歌完全成熟之时,文人的调侃作品。这个时代,已经专门有打油诗的分类——其实这首诗,我们说他是打油诗也没什么问题。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一个高雅的诗人,不代表他不会写打油诗。笔墨从上而下的兼容,创作诗歌的随意性,是把握在诗人手中的。好的诗人,从来都是可上可下的,只有不好的诗人,才只能写打油诗,写不出高雅的作品。
咱天天穿阿迪达斯,也不妨碍我今天穿个夹板拖对不?而你看见我穿夹板托,就断定我没素质,是不是有点武断了?
诗歌是一时之间的灵感抒发。这个灵感,可能是庄重的,也可能是诙谐的。
郑板桥在写这首《咏雪》的时候,未必不是一种戏谑的态度。
凭这么一首诗,什么都质疑不了,什么都调侃不了——因为他本来就是在调侃。
总的来说,年轻人对古诗词的调侃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正是这两首诗代表的情形。
一种是对古诗词的不了解,导致用“诗歌是精致的,是不可亵渎的”这种认识去看待古人的创作,这种认识难免狭隘,但是可以理解——毕竟古诗词在今天已经没什么用处,可供年轻人学习深入了解的机会也不多——你看看有几个年轻人懂平仄格律,懂诗词发展史?
没有纵观诗词史的上帝视角,自然会有因为认识狭隘而发表的调侃语言。
第二种情形就是以诗人在不同心态下的作品去管中窥豹,因为诗人有打油诗就否认古诗词的整体水平,这是缺乏诗词阅读广度。
归根结底,是缺乏对诗词的了解,一是历史观深度,二是大局观广度。
因为认识不够而调侃,其实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至少他们对这些东西是感兴趣的。
如果调侃都懒得调侃,古诗词才真的离死不远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实话,对于《江南》这首诗,仅从词句上,我也无法理解它的美感。
在百度百科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在这些诗句中,我却感觉不到采莲人的欢笑,所能感觉到的,是一个采莲人对于生活新的向往。
在《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过挖藕人。在挖藕的季节,挖藕人要在深深的淤泥中,把藕挖出来,十分辛苦,但为了谋生,只能拼命坚持。
封建社会压迫下的采莲人,做为挖藕人类似的工种,在采莲的劳动中,恐怕也提不起什么欢乐的兴致。但是,在单调、乏味、艰苦的采莲劳动中,他却突然发现莲叶中的鱼特别多,东南西北到处都是,而撒网逮鱼的经济收益要远远大于采莲的收入,所以,他看到了改行做渔民的希望。
因此,这首《江南》,我认为主题是希望,安慰人们,永远不要绝望,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看到莲叶中的鱼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如何看待现在有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答: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和翻唱经典歌曲不一样,翻唱经典必须考虑版权;在翻唱之前要征得原作者(包括词曲)的同意;如果以盈利为目的,还必须与原作者进行收入分成。
调侃古诗词就不一样了——至少古人们比如李白、杜甫等人总不会从坟墓中爬出来对你索要版税吧!你如果拿了稿费,又上哪里去和他们分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其实也是好事一件——至少证明他们对古诗词是关注的,并且自认为有“能力\"来调侃这些作品。
上一篇:国庆档电影《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你会选择看哪一部?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