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史之乱是如何形成的?
边疆,玄宗,关中安史之乱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史之乱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的兵变之乱,发生在盛唐时期,叛军初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让曾经睿智的玄宗皇帝逃离京城长安,四处奔波,在逃亡中被迫赐死人心爱的女人—杨玉环。
公元712年,李氏后人李隆基登基,称为玄宗皇帝,他年轻有为,睿不可当,亲自殿试各地方的县级政府部门官员,他说真正和百姓打交道的是这些地方官,所以很重要,不能马马虎虎,玄宗把大唐管理的井井有条,繁荣昌盛,小麦一度产量为每亩600斤,这个小麦亩产量在新中国初期才达到了这个数目,他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
大唐的富足和繁荣让这个帝国的玄宗终于变得奢靡起来,玄宗以为人总是要死的,而不朽的是艺术,从此玄宗开始追求艺术,自己经常扮丑角和宫里的才人们演出,整日里和杨玉环谱曲舞蹈,逐渐远离了朝政。
玄宗皇帝60岁时更是荒淫无度,奢靡成风,大唐繁荣的表面已经开始腐朽,杨玉环因为喜爱胡人安禄山的“胡旋舞”,竟然收40多岁安禄山为义子,此时的杨玉环仅有20多岁,玄宗还任命安禄山为四镇的节度使,掌管10几万精锐部队。
公元755年,安禄山事变爆发,自以为四海皆太平的玄宗此刻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信任一个判贼,急忙任命哥舒翰为大将镇守潼关,然而由于杨国忠的从中作梗,哥舒翰兵败自杀,潼关失守。
此时尽管大唐有百万大军,也来不及集结拒敌了,玄宗被迫放弃长安,一路上风餐露宿。
虽然后来安史之乱被镇压了下去,但大唐的辉煌从此一去不复返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史之乱是唐廷长期保持与边疆胡族战争状态的产物。
唐朝初年的军事制度,最重要的除了府兵制度,就是行军制度。府兵重在强干弱枝,大量军府集结在都城所在地的关中,并以保卫长安为主要职责,而行军则是弥补府兵对边疆的军事威慑力不足的功能。每次行军都会集结不同折冲府的士兵,再加上征集战区附近的平民,组成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军事行动结束后,行军不会在边疆长期驻守,而是撤回各自的军府。
府兵+行军的方式,只能击溃对方的主力部队,可如果面对的是长期的敌人,比如无法通过一两次战役彻底击溃对手,或者像匈奴对付汉军那样,需要与敌军作长期的相持,那唐朝初年的军事制度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为此,从武后开始,直到玄宗年间,唐廷不断转换自身的军事制度,一改此前强干弱枝的布局,将大量军队屯驻于边疆地区,与东突厥、吐蕃、契丹等游牧骑兵作长期对抗。由于士兵需要往来边疆与内地,为了解决这种由于长途远行造成的亲人分离,玄宗皇帝在开元二十五年下令,改为在边疆地区进行募兵,朝廷给予丰厚待遇。再加上需要从内地往边疆运送大量军事物质,因此集边镇地区军政与财税一体化的节度使制度也慢慢形成了。
唐廷并非没有意识到如此部署会导致内地与边疆的军力不平衡,因此同时也在关中地区部署了职业常备军,只负责担任关中地区的保卫任务。不过由于边疆军队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并且长期与强大的敌人交手,军事经验明显比只负责关中警卫任务的禁军要强得多。而李林甫为了阻止文臣向他的地位挑战,提出的更多选择胡人充当边镇军帅的提议,彻底打破了朝廷与边镇之间的平衡。
本来若是改为汉人担任边镇军帅,汉人将军多是将边疆之任,当作是自己通往朝廷官位的必经之路,不会愿意在边镇久留,这样朝廷的官位对其仍然具有吸引力,且不容易形成边镇军帅与军队之间的私人关系。李林甫转变规则之后,唐之边镇军帅多由胡人将领担任,除了安禄山在东北地区担任三镇节度使之外,河西陇右的王忠嗣也担任了四镇节度使,军权尾大不掉,朝廷与边疆的军事天秤往后者倾斜,只需要一点点火花就会出大事故,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关系不和,恰好充当了这根导火线。
上一篇:联石丰工程通车!石家庄主城区再添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