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紫禁城,故宫,皇帝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
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
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紫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在诸天中央,地位尊贵,古代帝王既以天子自居,在他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自然要模仿天帝的府邸“紫宫”。这种等级森严的皇宫,是寻常百姓甚至一般官吏难以接近的禁区,因此取“禁”字作为皇城的名称,“禁”还平添了皇宫的威严。这就是“紫禁城”的由来了,就是皇帝们给自己天子的尊贵之躯找一个符合自己身份的尊贵居所。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紫色”的不同寻常。东亚大部分地区用紫草把衣服染成紫色,但是染成后颜色易褪,要稳固染色需要费很大功夫,所以要染一件紫色的衣服价格不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也就是说,当时五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价,其金贵程度可想而知。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紫色,所以有白居易有诗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
还有一个传说,道家创始人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看到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在道家,紫色有吉祥的意味,这个观念也被中国古代很多帝王接受,他们皆以紫色为祥瑞之色。所以“紫禁城”的命名就不难理解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紫禁城的变迁
1406年,业已发动“靖难之役”的明帝国第三位皇帝朱棣下令在北京仿南京皇宫建制在北京建造宫殿,1420年宫殿完工,同年朱棣下令迁都北京,自此北京便成为了明清两代的首都,而紫禁城也便成为两朝二十八位帝王的居住地。
明成祖朱棣--北京紫禁城建构者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并给予其内阁总理大臣之职位,令其全力剿灭革命党。但在当时十数省都已宣告独立,革命之火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下,袁世凯也不得不考虑与南方议和并产生了令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国的设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历史268年的清帝国在历经数十年的内忧外患之后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照片
但在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皇室依旧获得了很大的优惠条例,不但有每年400万银元的优待,而且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之中。民国时期紫禁城宛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拖着长辫子的晚清遗老,他们不奉民国为中央政府,而继续选择效忠“清帝”溥仪,但这种情况持续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戛然而止。
二、北京政变下的紫禁城
自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民国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当中,皖系、奉系、直系、革命党等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方登台。1924年,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南下山海关,与当时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展开了第二次战争,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的发动者--冯玉祥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先属于直系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在战争中率兵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冯玉祥不但扣留了时任民国大总统曹锟,还将溥仪等晚清遗老遗少统统赶出了紫禁城。1924年11月4日-5日,冯玉祥令临时执政府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将其中允许溥仪居住在紫禁城一条进行修改。5日上午,国民军将紫禁城护城河守卫缴械,并下令溥仪等皇室成员立即搬离紫禁城,下午四时,溥仪带领其后宫妃嫔与诸多太监等宫廷人员搬出紫禁城并乘坐汽车赶往醇亲王府。而紫禁城至此作为皇宫的使命宣告终结,属于其的新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电影《末代皇帝》内有溥仪退位后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戏份
三、由紫禁城到博物院,多亏了他
11月5日晚,临时执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开始清点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11月7日,政府下令对紫禁城要开放宫禁,日后作为公立图书馆、公立博物馆之用,至此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据。11月14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并聘请李石曾为委员会委员长。
在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后,委员会将紫禁城内文物清点完毕,共1170000件文物,其中著名文物例如王羲之书写的《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的《汉宫春晓图》等都保留了下来,没有被溥仪带出宫去,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而关于整理故宫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亏了当时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石曾。在清点完文物之后,李石曾考虑只有把故宫的建设事业逐渐引向公共事业建设轨道上,才能使得故宫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也使其因对民众开放而焕发出新的光彩,于是建立故宫博物院一事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没有李石曾先生的全身心投入,那么故宫由皇宫到博物院的过程也不会如此的顺利进行下去。
李石曾照片
由于委员会成员多为国民党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将紫禁城改造为博物院来证明革命的合法性以及清除溥仪等清皇室在民国时期的影响。所以根据临时执政府摄政内阁命令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决定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将时间定于1925年双十节,同年10月14日,故宫对外完全开放,自此故宫完成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帝王之寝宫变为公众之博物院的过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