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师为什么要坚持终身学习?
教师,知识,学生教师为什么要坚持终身学习?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而提出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于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柔性。新的课程标准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学校制度的建设者。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该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专业角色的本质,体味专业角色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地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新课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办法已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教师由以前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把创新思维提到首位。教学方法看似很难,实际容易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只要点播得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能调动起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把自己变成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将课堂导演成一台大戏,而且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四)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令广大教师不得不参加继续教育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广大教师由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教科书逐渐被一部手提电脑、一台幻灯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代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已经和课堂整合起来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给教育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区别于传统教学就在于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它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传递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复杂性等特点,可以将学生自我练习与教师指导加以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改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比普通教学效率提高了38%,而学习时间减少了31%。它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主动地创造学习。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也给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使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张力。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学习空间。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给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所以广大教师必须欣然接受这些新生事物,将自己的教学推向最高境界。而这些技能的取得,必然要靠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一) 每位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前所学的知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面前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每节课之前总要花大力气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板书。即便如此,在课堂上仍有不可避免地出现难堪的时候。其实这就是因为教师本人知识结构已经过时,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了。更何况知识逐级下放的速度又这么惊人。以前在高中,甚至在大学课本里才能见到的知识,现在已经出现在初中课本里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让学生从你知识的水缸里舀一碗水,自己水缸里至少要有一缸水。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为了自己的教学,每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才能避免在学生面前难堪。
(二) 教师继续教育更是提升教师心理和职业道德之必要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原因之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的成效有着特殊的影响作用,从而使得人们不敢对其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出现的教师职业道德明显滑坡现象令人堪忧。
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教师担负着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知识和在思想道德方面造就下一代,也就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引导与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与道德全面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人。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也同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心理健康的新要求更显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 . 近年来,屡禁不止的师源性伤害,不断使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怀疑,导致公众对教师职业信任度的降低。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群体的形象,间接影响到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师源性心理伤害,即是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出现对学生打骂、体罚、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所喜欢的行为,并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些问题不是仅凭行政管理和处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所能及,而是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2 . 不断加重的职业倦怠直接削弱教师对学生工作的投入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师生互动,随着倦怠的不断加重并达到中等以上程度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害怕工作、筋疲力尽、不关心学生,开始对工作表现出不满,甚至逃避工作。随着这种不确定的苦恼感持续增强,工作和家庭中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势不可挡,难以克服。工作表现会逐渐变得更糟,感觉生活就是为了周末和假期;盼望着退休或转换工作。这是职业倦怠严重困扰的表现。
3 .不堪其累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考不完的试、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工作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许多教师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很小的一件事就可能使教师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导致行为失常,出现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失控的情况下伤害学生。压力使教师本来就存在的不良适应更加严重。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竞争强、社会期望值高,加之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结合,使教师的心理压力越积越重,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化。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在学科知识领域、教学技能上得以培训的同时,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以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上一篇:控制20A以内的负载,能不能用可控硅替代继电器用,如果可以,请推荐一个可控硅型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