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宝宝患有鹅口疮到底该怎么办?
鹅口疮,宝宝,口腔宝宝患有鹅口疮到底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容易复发,治疗见效后(一般1—3天即可见效)应再坚持用药3—4天,才能使孩子彻底好起来。
问题回答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黄莹莹 审核 吴一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常有宝妈问,小婴儿口腔里有白白的东西,擦又擦不掉,想去挑刺又怕弄疼宝宝,不去管它呢,还会影响吃奶,有的宝宝还会烦吵不安。医生想告诉宝妈的是,小孩子口腔里的白色东西,常见的有马牙、螳螂嘴、雪口病。
马牙
是指婴儿在上腭正中线或者是牙龈的边缘处,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一般来说长的比较像新出来的牙齿,所以叫它马牙或者板牙,也叫做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一般的马牙,它对小儿的吃奶或者是以后乳牙的萌出是没有影响的,不需要治疗。有些家长非常着急,喜欢去擦掉或者去刺破那些马牙,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般来说不管它就可以了。大概数周以后,马牙会逐渐的消失,有些婴儿的营养状况比较差,它不能脱落,这个时候也不需要管它,以后都会自动脱落的。
螳螂嘴
螳螂嘴,是指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
以上两者都属正常现象,不需处理,更不要挑破,以免发生感染,严重时还会引起破伤风。
雪口病
但是上面谈到的第三种白色的东西,称作雪口病的,就需要积极的处理了。
雪口病又名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当饮食不洁,或者婴儿有营养不良、身体衰弱的情况时可以发病。
不仅仅是感染,有的宝宝因为鹅口疮,使得出生后的疫苗迟迟不能得到接种。
说到这里,首先要了解一下宝宝出生当天就需要接种的疫苗是什么,有些什么禁忌:
(1)卡介苗 接种禁忌:早产的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出生体重小于2500 克)、难产的宝宝应该慎种。正在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的宝宝应缓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心、肾疾患,免疫功能不全的宝宝禁种。
(2)乙肝疫苗 接种禁忌:肝炎,发热,急性感染,慢性严重疾病,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免疫功能不全和鹅口疮是有关系的,所以有些宝宝预防接种会受到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给个小贴士,帮助解决鹅口疮的问题。
①制霉菌素片5粒+鱼肝油滴剂一瓶15毫升(倒去5毫升,用矿泉水补充,药片浓度10-20万U/ml)混合外涂,用棉签,一天2-3次,3-5天就可以了。同时口服妈咪爱抑制真菌生长,1包,一天两次。注意喂养时的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②有的宝宝嘴里的鹅口疮一直反复,涂了制霉素片,都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这个真菌感染比较顽固,需要给宝宝口服一种抗真菌的药物:氟康唑,每片25mg,口服半片,一日一次,连用5天。并且要注意饮食的卫生。等他的鹅口疮好了,就可以去打预防针了。
另外,如果宝宝口腔有白色的东西,伴有发热、疼痛、流涎的话,就不是今日我讲的范畴了。
马牙、螳螂嘴、雪口病,是初生宝宝口腔里白白东西的常见原因,前面两个不需特殊处理,注意口腔卫生,加强护理就可以;后面的雪口病是真菌感染,需要治疗,具体是抗真菌,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儿推拿李波:鹅口疮?雪口病?宝宝得了鹅口疮小儿推拿来帮忙
版权所有,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侵权必究,小儿推拿李波!
小儿推拿李波:宝宝鹅口疮的病因病机及小儿推拿方法
一.概述
是因胎热内蕴(母亲孕期生活习惯不良),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口腔舌上布满白屑,状如鹅口的病证。(雪口)
二.病因病机
1.实证:胎热,口腔不洁,感受秽毒造成的邪热蕴积于心脾造成粘腊灼伤而形成口疮。
2.虚证:胎禀不足或喂养不当(营养不足,津液匮乏)造成虚火上炎,导致粘膜灼伤,形成口疮。
三.辨证论治
西医对鹅口疮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涂抗菌药膏或内服抗菌药的方法。用药后就见效,停药后很容易复发,很多家长担心药物对宝宝产生副作用,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对新生儿及小月龄宝宝来说,口服给药非常困难,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
从中医角度来讲,鹅口疮的病机是心脾有热,有虚实之分。因此,用小儿推拿来清心脾之热,再根据孩子病证的虚实增加其他手法,不仅安全,且标本同治。
(一)实证(心脾积热)
主证:口腔布满白屑,舌边红晕,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脉滑数,指纹紫红。
治则:清解心脾积热。
处方:清心经,清补脾经,清板门,清大肠、清小肠、揉小天心、掐揉四横纹、清天河水,退六腑、顺摩腹,推下七节骨
穴位:
1、清心经,
手法:用推法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或自指端推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汗出无神,目眦红赤等:
2、清补脾经,
手法:在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来回推为清补脾经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精神萎靡,呕吐,泄泻,伤乳食,便秘等。
3、清板门,
手法:在手掌大鱼际之平面。以右手拇指桡侧自腕横纹 推向拇指根。
次数:推100~300次,运30~50次。
作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除臌胀,止呕吐。
主治:食欲不振,伤乳食,呕吐,泄泻,腹胀,气喘,嗳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