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传播媒介不发达的古代,文人们如何知晓天下事的?
秀才,天下事,古人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传播媒介不发达的古代,文人们如何知晓天下事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传播媒介不发达的古代,文人们如何知晓天下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千里路来回答此问题。
古人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之所以能够知晓天下事,一般有两个方式一个是通过读书,一个是通过交流。
这样就使得资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人能够知晓天下事。
要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还需要搞清楚秀才是什么?秀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初在选拔人才方面对贤者的一种美称。今天,人们仍常把一些有才学之士冠以此号。
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学而优则仕。秀才中部分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读书人要考取功名,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开办私塾、为人写书信等方式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里面的范进就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最终中举了,没想到一激动给疯了。
我们搞清楚了秀才这个叫法,那么再来聊聊,他们为何能够知晓天下事呢。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说读书不容易,我们看几个词就知道了,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汗牛充栋……
读书可以明理、明智。书中都是前人智慧的记载。秀才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知晓了过去古人的一些方法,聪明的人可以把古人的智慧为自己所用,那么在读书不易的过去,能够一些常人看不到的方法,自然是高人一等。古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是鼓励博览群书。秀才们正是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或者拿古人的一些方法用于现实生活中。
大家看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改变的电视剧,里面有一个叫朱先生的人,大家应该记得。在白鹿原朱先生已经成了神。他自幼才智过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当时的山西巡抚方生要委以重任,他却婉言谢绝。他的名言是:“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
这个人在当地人心目中那是能掐会算。感觉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当然这里面夸张的成分。
咱们来看,他首先是一个秀才,应该是通过读书成就了自己。
儒家思想里的四书五经,秀才们基本都读过。后来科举制度里的被人诟病的八股文,也是秀才考试的用的一种文体。
古人读书不容易。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第,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他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历史,他们通过读书交到了朋友。
其实,在古代圈子文化是很盛行的。读书人的圈子那也是很有意思的。这块大家可以去研究。他们的圈子中总会有些为官之人,这些人知道当下的事情,他们就通过圈子进行传播。那么秀才进入这个圈子,知道这些消息,然后根据书中交给自己的智慧,那自然可以对很多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当然了,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也有神化的成分。还有一句话需要我们记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被鲁迅刻画的入木三分。这是一个不得志秀才的写照。
文字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好记载。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需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带着自己的脑袋去读书,你会明白“士别三日”的内涵。
上一篇:想学唱歌最基本先学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