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形容老师,你觉得合适吗?
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是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形容老师,你觉得合适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是难的,这是现实的难。分别也是难的,这是心情的难。这是写爱情?是写友情?还是写普通朋友之间的酬答离别?是有误会?伤离别?长相思?难得见?都可以。而这种大而化之的描述会让不同经历的人代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成为自己想抒发的意思。一旦代入自身情感,心理神会,便潸然泪下。
“东风无力百花残”,就好像春天将尽,百花要凋谢,春风对此也毫无办法,根本帮不上忙,无力解决,无可奈何啊。这是在首句的“难”上更进一层的结果,这种情感啊,像时光渐老,任谁也无力回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我们知道律诗的颔联一般是承接首联,进行深化,为“承”。李商隐这里也是同样,开始深化首联的那种无力感、无奈的心情。就好像春蚕一样,不到死是解脱不了的。这里的“丝”,是可以理解为“相思”的,也是可以理解为任何情感的。也像蜡烛一样,除非把自己燃尽,泪才能干。
李商隐直接把这种情感比喻成春蚕和蜡烛,这就是他和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他以前的诗人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他寄托在飞鸟、孤云之中的寂寞。如杜甫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用云、鸟作寓,却生出一股豪侠之气。
这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但这些都是诗人眼见、现实存在的景象。
李商隐的春蚕和蜡烛,却并不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拿来一用的比喻的喻体而已。正是因为这种完全可以想象出来的喻体,增强了情感塑造的指向不明。你要说是对爱人的相念,可以啊。我要说是写老师的奉献,时光荏苒,两鬓白发生,自然也没有问题。
我们继续看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仍然是对这种“无力感”和“无奈感”进行塑造,同样这两个场景也是幻想出来的,句中的“但愁”、“应觉”明确指出这只是诗人的想象延伸,并非实景。这种感觉啊,就好像早起对着镜子突然发现了白发,又好像晚上吟诵诗文感到月光的清寒,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失落和幻灭感,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就是仙山。青鸟,是给仙人传信的鸟。这是指两地分离,或者阴阳两隔,永远不可能再见面,最多通过青鸟来传递音讯。
这同样不是实指,李商隐仅仅是用这种场景的描写,来塑造他要塑造的那种无力感、无奈感,以及人生无常、人类渺小的幻灭感。
让我们陷入他无力、无奈的状态,跟他一起感同身受,这就是李商隐的目的。这是他塑造出来的情感境界,读者沉沦进去就好了,至于为什么沦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触发点,李商隐不在乎。
他这首诗叫《无题》,连标题都懒得取。
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乎呢?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这种心境,能在合适的时候使用这些句子代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就是李商隐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成功。
所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来形容为孩子们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好老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们代入的感情,是我们自己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恩,和李商隐要表达什么完全没有关系。
再祝天下老师教师节快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老师就像春蚕,默默吐丝,奉献自己的知识,恨不能把所有人生经验和知识都复刻到学生的脑子里,让他们可以驰骋考场,平步青云。我见过有的老师第二天就生孩子了,前一天还挺着大肚子站在讲台上。当然,也有在讲台猝死的,那真是至死方休。
第二,老师也像蜡烛,不仅要流汗,还会流眼泪。备课讲课,提升自我参加培训那都不是事,顶多留点汗。可是,学生不理解,家长不理解,学校不保护,让老师真是流了不少泪。就像前一阵子那个五莲女教师,还不是有广大热心网友充满正义感的声援,才不至于泪尽灯枯么!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很多人认为这种奉献精神理所应当,自己恨不得天天放假拿工资,一见老师放寒暑假就各种酸。唉,世风如何,可见一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商隐的《无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写的是什么,但根据笔者对诗句的理解,它应当算是一首爱情诗。
原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大致是在描写一对男女分别后的相思情状,而其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物喻人,表现的则是那对男女之间的相思情谊,直到死的那一天才会断绝,将爱情之忠贞、之不渝讲到了极致,令人动容。
但是,根据文学作品创作和接受规律,自这首诗问世那一刻起,它便不再只属于李商隐,它的生命其实才刚刚开始,它还需要在万千读者的万千感悟下,进行再创作。它可以在不同读者的不同理解下,焕发出更多生机来,从而使得这首诗作的色彩更加丰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鉴赏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就像题目中讲的把这两句诗单拎出来形容老师,其实也是十分恰当的。
因为老师的确像春蚕,把自己的“丝”(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直到生命的尽头;老师也的确像蜡炬,燃烧自己,照亮了所有学生的前行的路。
世间的真情都是相通的,其实,这两句诗又何尝只能用来形容老师呢?形容为子女操劳的父母可以,形容默默付出的朋友可以,形容为人民谋福利的公仆亦可以,在不同人的感悟下,它其实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当然可以有不同理解,但也不能太离谱,比如这两句诗,如果把它们从原诗中单拎出来形容老师,是十分恰当的,但如果把这两句诗放到原诗中,还把它们解释为对老师的形容之语,那就失之偏颇了。
上一篇:喝不了酒能当领导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