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山水画注重笔墨,我们在作画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中国画,传统中国古代山水画注重笔墨,我们在作画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笔墨当随时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久以来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中 ,徘徊着消极主义的影响 。很多画家不去探寻如何用笔墨去表现大自然的美 ,不去追求如何给观者带来赏画的愉悦 ,反而注重如何把压抑的精神注入到笔墨之中 ,去为其心灵服务 。这样一种力量和趋势,给中国画的笔墨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表现忧愁悲苦寂寞,笔墨上更多的强调黑冷怪独,使绘画笔墨进入了一个狭窄的死角 。现出一派枯燥塞涩的病态。却要挂上清高或者崇高的标牌,以示不凡。其后继者又把这种孤寒乖怪的笔墨特征扩大化,作为情趣和境界去追求。最终使中国山水画的审美 ,趋向于黑白审美两大块 ,即是黑的代表极其简约的精粹,白的代表无限想象的空间。其结果是,笔墨只能在浓淡干湿枯焦上做一点文章,很难给观者带来优美悦目的感官享受。
我个人认为 ,是当代大师李可染先生打开了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的局面。“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代表了他继承传统的基础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他那些“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山水画佳作,以其淋漓的笔墨,绘画出自然之美 ,令人赏心悦目 。
这一切都源于李可染先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时代情怀,长期出外写生,观察体验秀丽风光,再把经年积累的笔墨经验沉淀,用于表现画面之美,方使笔墨或流光溢彩,或层叠深邃,或朦胧迷离,或清澈通透 ……美不胜收 !特别是人们看到他用水墨表现光影效果的时候,无不叹为观止。
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成功典范,其所代表的美学特征趋势将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笔墨只是中国画的传统之一,并非全部。笔墨已经由古代、近代以及部分现代画家发挥到极致,可挖掘的东西已经不多,中国画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国画就像河流,生活和传统是源头,开拓创新是流向。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继承是必要的,但着重点不一定是放在笔墨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画国画笔墨技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绘画技法中求变是众多大师一辈子都在追求的目标。画国画如投资长线股票一样需要有信心和耐心!也必须一步一个踏印日积月累通过反复磨砺才能达到求变的能力。如张大千先生的泼墨山水,必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蜕变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人的笔墨技法的高低骗不了人。高手落笔、走笔如行云流水,笔法老到、力透纸背。反之你的走笔虽流暢却是飘忽不定的轻飘飘不实的。画画与做学问是雷同的,必须用最笨的方法勤学苦练再加上悟性和学识才能达成正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对于作画,知之甚少,下面站在非专业的角度,从三方面简要回答:
一、守传统的根:
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之所以独具韵味,是因为其根——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体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传统哲学或思想文化),无论传统书画的哪个流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先立足于根,在根之上来进行表达,保证了最后呈现出的是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精神产物。
二、生技法的枝:
选题、构图、布局、笔墨等等,包括创作工具的制作和选用,都是书法绘画艺术的枝干,在不同时代,将当下最适合的创作工具补充到传统工具中,扬长避短,弥其不足,可以更好的展现根的情趣和意蕴。
三、开时代的花:
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所处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充分吸收当时当地的整体意识,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理念结合,在根的营养基础上,发挥枝的支撑和传递作用,最后才能开出属于时代,而又能体现中国书画精髓的作品。
在此班门弄斧,还请批评指正。
-----------------------------------------------------------
关注头条“川味文化”,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今人作画,应该是笔墨“继承传统”,内容“当随时代”;而不是相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上一篇:火锅店搞什么活动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