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丞相,宰相,相国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权利范围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更大。而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和宰相的职能一样,但是他把一个宰相分成了多个丞相,以此来限制相权威胁皇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就直接了当先说结论了。
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是一个制度体系
,宰相的具体官职有很多,包含丞相、相国、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只是每个时代的叫法不一样。所以,丞相是宰相的一种
。如果你还是觉得模糊,那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的处级干部,处级是个制度体系,而县长、事业单位林场的场长、还有一些下属单位的部门部长,都是处级干部,只是叫法不一样,他们都属于处级这个体系里面,或者这个好理解一点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宰相制度的发展过程。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左、右相,到战国发展成熟,各国纷纷设相。
秦汉
秦朝
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其中一位就是丞相,是百官之长,这这时,宰相的具体官名为丞相。同时设右丞相和左丞相等官职。
汉朝
时,汉承秦制,西汉时的宰相制度基本与秦朝无异。到东汉时宰相,宰相的具体官职为“司徒”,但是他的权利非常小,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手中,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
,战乱频发,制度混乱,宰相的制度一直在变化,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皆为宰相的具体官职。
隋唐
隋朝
设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朝
设三省六部制,起初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是由于尚书令的权利过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头衔的才是宰相。
宋、元、明、清
宋朝
时,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改制后,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宋后期,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
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
时,朱元璋废掉了宰相制度,设内阁辅佐朝政,起初阁臣无实权,后来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
时,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总之,整个封建政治史,就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相权不断没落,皇权不断加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错误请指出,欢迎讨论,谢谢您的阅读
参考资料: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宰相是一个非正式的叫法,类似于“二把手”。而丞相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官职,类似于“副校长”。所以丞相也是属于宰相。秦汉时期的宰相叫丞相,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等)都是宰相,宋代的宰相叫中书门下。 这好比国家的二把手是总理,学校里的二把手是副校长这个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拯相与宰相的区别在与官位不同,虽同朝为官但丞相的级别略低于宰相,宰相的权力相对集中,有时可代表皇上发表皇上的行政命令,是皇上的心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丞相为具体官职,而宰相为诸多高级官职的总称。
据记载,自黄帝时便开始设置六相,尧时有十六相,殷汤时有左右相,周成王时也有左右相。
历史进入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于相位设置亦有别,秦悼武王开始有左右丞相,至秦始皇时又设置相国。汉承秦制置丞相,时有相国之职,也有左右丞相之设,至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同为三公,均为宰相。
此后,能称宰相的官职历朝历代更有不同,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宰相;魏文帝设置中书监、中书令,因掌握机密,称为宰相;北魏、北齐丞相为宰相,但多有以侍中辅政者为宰相;隋朝以内史、纳言为宰相。
总之,能称宰相者,或者掌机密,或者为尚书,或者总揽朝权,或者受顾命辅政。
上一篇:民间投资和非法集资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