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叛逆情况,怎么疏导才好?
孩子,自己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叛逆情况,怎么疏导才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方向上定好规则,并要证明不遵守规则须付出代价;小地方学会装傻,不必事事嘟囔。多陪伴,多倾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引领孩子习得多一种表达的“语言”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总是喜欢哭闹、发脾气,或者是不理睬的方式对待父母,而这个时候,父母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这样的表现,只得求助老师或是咨询师。求助时,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而老师给出的建议也就是多关心孩子,家长也只是“嗯”“嗯”几下回家去关爱孩子了。
孩子要吃什么,给他做;孩子要什么,给他拿;孩子生气了,让着他;孩子动手打家长了,还是让着他……总觉得这样的爱应该够了吧!
可是,孩子的发脾气没有见消,反而见长了,孩子哭闹的反而也更多了,或者孩子不回应家长的状态也越来越多了。
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形,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想来想去,只是觉得孩子就是听老师的话,让老师多教教吧!
可是,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很好练习与外界沟通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麻烦四起,不是与张三生气了,就是与李四动手了,甚至还会生老师的气,与老师闹脾气也成为常见的事。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可不少见,尤其是隔代带孩子的家庭更是突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隔代的长辈又不会去学习,更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最终要么推给学校,要么推给孩子自己的爸爸妈妈管教。
其实,这样的结果都是我们教养的问题所造成的,最终还得靠我们教养方式的改变来引领孩子的改变与成长。
首先,我们反思一下最初的教养方式吧。
当孩子有需求时,他就会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例如用眼睛看、用手抓。可是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回应,于是,便升级了他的求助方式,脚乱踢、发出吵闹的声音,或者就用哭闹的方式,这时才引起外界的关注,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接下来,便经常采取这样的求助方式,并且还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需求也开始越来越膨胀,不再只是要吃的东西,还有更多的东西,更强的其他欲望。
如果说孩子还小时,这也许可以理解,但是在孩子长大之后呢?
孩子要吃饭,坐到桌前拍着桌子,“我要吃饭,我要吃饭……”家长就把饭盛来放在他面前,“筷子?”“汤匙?”张一下嘴,这些东西都会送到他面前,紧接着,“那个”家长就给他夹菜,并且还征询孩子“是这个吗?”孩子回应说:“不是,是那个!”家长再夹,可是还没有夹到孩子想要的那个菜。于是,孩子开始抬高声音,用手拍着桌子,带着哭诉的声调:“我不吃了,连个菜都夹不来!”家长怕孩子不吃,赶紧把菜都搬到他面前,他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只要吃就行了。
孩子习得了什么?可以不用说话的,只要说“那个”就行了;其次是只要哭闹一下,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还有拍桌子也是非常有效的。这些都是孩子习得的与外界的沟通方式,一旦固化了,以后想改都难了,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教育便是补救教育。
更可怕的是,以后孩子在遇到学习、生活上的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考试考不好,回家生气一通,要么怨同桌一下,要么恨干部一下,要么骂老师一通,或者把家里的人都数落一遍,好了,家长也不说他的成绩没有考好的问题,反而都是别人的责任了。
不难看出这个教养方式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本没有与外界形成主动关系,更谈不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了。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其实,当孩子要得到碗筷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带着孩子走到碗筷的面前,伸手取来,这样培养的就是一种主动,主动与外界的连接。当孩子想吃什么菜时,要求他准确的说出来,就算叫不出菜名,可以形容,也可以明确指出方位,然后让他等着,等到菜转到自己跟前的时候,自己去夹。得学会等待,得学会准确的表达,这是沟通的基本要求。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可以用和蔼的语气同他说:“我们最乐于帮助好好说话的孩子。”等孩子好声好气的表达时,我们再给他提供帮助或者是给他建议。
这样的练习,也只是情境之中的应对练习,算是应急之需,可是,这样的教养方式也只是在补救而已。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养,我们的家长一定得做一个教练,引领孩子习得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一.亲子阅读——沟通从语言开始。
家长通过与孩子的阅读,或是单纯的讲故事,或是与孩子的对话阅读,以此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拥有语言的表达能力时,只要内心有需求,便会采用语言的方式,向外界发出信息,而不是用脾气来表达需求。同时,家长应该要及时回应孩子的语言表达需求,家长的回应并不是满足,而是“听到”,让孩子不仅是用语言,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这就得借助家长的“听到”来练习孩子的能力。
实践中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这个实践中,孩子学会了用恰当的语气,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二.亲子游戏——沟通要遵守规则。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最讲规则的,并且都是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孩子不管是在家庭小范围的生活,还是在班集体,或是面向社会的大生活圈,规则都是无处不在的。可是,很多孩子因为在自己家庭的小集体中,没有习得很好的规则意识,到了大范围,不断地遇到挫败。因此,孩子就不知用什么方式向外界发出信息了,或者还是以脾气来控制他人,或者是用肢体冲突表达需要,或者以相反的方式来反抗与申诉。
因此,家长在自己的家庭小集体里,要有规则地与孩子进行游戏活动,从事先地了解规则,到执行规则,再到遵守规则的奖励与违反规则的惩罚。
例如《木头人》这样一个游戏,父母与孩子一起玩,当指令“动动就是老太婆!”一出来之后,孩子与家长一起比谁是最有耐性的木头人,不管是谁输了都会受到惩罚,做到了就获得奖励。
这样的游戏也是让家长向孩子传递:有些是可行的可取的,自然可以努力拼搏争取;但是有些是不可行不可取的,自然要敬畏要遵守。
三.自主学习——沟通需责任担当。
独立的探索与学习,是一个人强大的重要根基,只要个体拥有强大的能力,他对外界的沟通方式就会多元化,但是,很多孩子不愿意选择自己独立地探索与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依赖父母,求助父母,让父母替代自己的学习,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