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里的“笔法”和技术,是不是当今的专业人士都完全掌握,不输古人了?
书法,笔法,古人书法里的“笔法”和技术,是不是当今的专业人士都完全掌握,不输古人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既然笔墨纸这些书写工具都不一样,我们又怎么能渴望今天的人完全掌握古人的书写技术呢?
所以,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我说了这些,您别认为说,那我们学书法就不用临帖了,只要自己写就好了。这就更不对了,这就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属于抬杠了。
启功先生曾经谈到过书法的创新问题,说现在的书法是“不革也新”,仔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先生提出临帖能达到七分像就可以了,因为上述原因,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书法当中,影响一幅作品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功夫在书法之外”。
功夫在书法之外
南朝的王僧虔曾经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书法除了技术反面的“形质”,关键是“神采为上”。这一点却恰恰是我们今天的书法家与古人相比差的比较多的地方。
古人的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的书法是有字要写。
古人用书法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思想、文化,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是有感情的。而今人的书法纯粹是为了书法而写字,书法作品除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很难看到什么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神采”。经常我们会在网上看到一些书法家创作书法的时候,手里还需要拿一本《唐诗三百首》照抄,就这还经常有错别字出现。请问这样的当今书法家如何能够不输古人。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感慨,不知道各位书友有什么高见,不妨下方评论区一起发表一下您的见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里的“笔法”与技术,是不是今人书法者完全掌握了?完全不输古人了?
答案很现实,没掌握,也输于古人!
即使技法形式较前人多,只是皮毛,没有灵魂。
以魏晋为列。
魏晋是是中国书法的珠穆朗玛峰,至今无法逾越。
为什么?
王羲之的“二指禅”执笔,至今无人掌握。
今人是坐姿写字(常规),魏晋是跪姿写字(常规),唐中后期,中国才发明椅子。
跪姿+二指禅,动用了臂法+腕法+指法。
坐姿+三指禅四指禅,主要动用臂法+腕法。指法很少(如捻管)。臂法腕法相对于指法,就要笨拙多了。
所以,今人很难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因其灵动无比,精微之处多指法,很多指关节运动。用腕法来仿指腕法,必定少一个维度,无法理解。
执笔,指头越多,字越笨拙。
*书法的高下,真不取决于纯技术层面的,骨子在哲学。有哲学、有灵魂的技术,才是技术技法的最高境界。
魏晋文人弃“儒”崇“道”,追求性灵自由。以王弼、竹林七贤、顾恺之、谢安、王羲之等为代表,使技术具有“灵魂”,这不是今人所能触摸达到的。
今人的技术、技法,受唐人影响,只是工具,没有灵魂,纯粹是眼球审美需要。
王弼提倡“得意忘象”。什么概念?
就是“意”是“象”的本质,情感思想是书法技术技法的根,真正抒发思想情感时,会忘记技法(但无意识使用技法)。
举个例子。一个人愤怒。愤怒的技法有:跺脚、提高嗓门、伸手指责、辱骂等等。一个人真正愤怒时会想:我要用指脸、瞪大眼这些技法吗?肯定不会,因为想都不想就会用,不自觉就用了,即忘记技法但使用技法。
书法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技术技法之上,必有“道”,有“灵魂”。
*
王羲之的“鹅翅拨水笔法”,今人懂的,真不多。其实就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或相反)”。米芾的“八面出锋笔法”,黄山谷的“荡桨笔法”,其实就是继承,实质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
张旭的“船振惊沙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实质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
卫夫人“横如隐隐阵云笔法”,怀素“折钗股笔法”,“摹万物自然之形笔法”,其实都是“静态笔法”,落笔必僵。怀素后师学颜真卿方懂“寻力借力”之道。
说说中国当今书法现状。
中国书法分三大派系。
一是大众派,也称“俗书”。如秦桧体、馆阁体、黄自元体等等。技术其实相当的强悍。当然,很多大书法家连馆阁体的基本功都没有。
二是装饰派,也可称“北派”,如魏碑、欧体、颜体、柳体、米芾体、郑板桥体、赵之谦体等等。
三是自然派,也可称“南派”,如二王体、杨凝式体、褚遂良体、张旭体、赵体、董其昌体等等。
*
装饰派重技,带有装饰性特征。魏碑的刀法,欧体的垫肩垂露脚,颜体的骨节,柳体的积木,米芾的刷字,邓石如尹秉绶赵之谦的加粗,郑板桥的石铺。都是人工化的装饰美。这种装饰美带来公共性审美取向,适合做匾额、招牌、碑刻等。
由于有装饰性、人工性,相当于带有面具,所以追求重拙大、篆籀,等外在形式,就缺少个人性情情绪的真面目。总体来说,装饰派的字重型轻意,形态有苍劲厚重之风。
就像一个人,总端着架子,具有庙堂之严,却少生活之气,即没人间喜怒哀乐味道,没有真实人格,所以难以实现个人的自由。
像欧体、颜体、柳体,带有装饰性,化为行草极其难。连颜真卿也不得不去掉多余的装饰,师二王而入行草。
*
沈尹默早期的字,陈独秀批其骨太俗。就是说,太追求面子,缺少二王的灵性自由的骨子,更谈不上超脱之气质。
沈尹默楷书师从褚遂良,学北碑而以二王书法,其实就是决定了其成就不会太高,缺少个人性情嘛。
魏碑,就像一个“正方形”的轮子,如果装在飞跑的汽车上,肯定不行。必然会产生浓郁的“人工匠气”。
当然,当招牌,吸引眼球可以。吸引心灵,太难。
现在的杨再春先生、周慧珺先生都逃不过这种宿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里的“笔法”,有千古不易之说,似乎专业人士应该完全掌握,否则还能叫专业人士?
其实不然,掌握与否,需要详辩。
掌握的意义
上一篇:1点点奶茶是不是现在最火的奶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