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如何在独处时保持一种高度的自觉,古人的“慎独”值得学习吗?
慎独,自己的,维度人如何在独处时保持一种高度的自觉,古人的“慎独”值得学习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消极满足的生活和学习
在日本的“穷忙族”就是完整的寄生状态,“穷忙族”(Working poor)一词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用来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群。
“生活拮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是他们的现状,“穷忙族”中有一种人比较典型,他们独处的时候看到每天行色匆匆的上班人流,想象这些人为了每个月的工资挤公交、地铁、挨骂等。最后钱还要交房贷或者交给房东。所以“穷忙族”认为这样生活很不快乐。
所以“穷忙族”们喜欢露宿街头,饿了就去捡垃圾卖钱,每天忙到晚上换取吃的填饱肚子,不去努力,他们认为这是快乐的,没有拥挤的快乐,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快乐。,因为只是短暂的满足。
同样大家也想到2019年韩国电影《寄生虫》,电影里拥有“地铁味”的一家人也是“穷忙族”的患者,这些人拥有一个共同现象:喜欢“幻想”结果,没有去实践过程,修正自己的思想。
最近头条里面很多新闻报道的租客把房间搞的乌烟瘴气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寄生状态的体现,他们把独处的时间放任在短暂的满足中,在一个资源供应均匀的环境中不断寄生自己,变成一种习惯,任何事情只会看到结果,不考虑过程,不断复制自己的状态,最终要不就在寄生中产生很多寄生体,理解为把一些人变成这样的人,还有就是逃离这个寄生环境,去另外一个地方再去复制。
在国外就出现过类似的一种思想,称作“犬儒主义”。他们认为一个人不需要太多东西,人可以像狗一样人没必要住太豪华的房子,就住在缸里。
当有人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会告诉你,别挡住我的阳光就好。这就是他喜欢的原始的舒适的状态,犬儒主义的哲学。
消极满足的生活和学习则是我们进化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的危险。
关于认知
人在独处的时候如果不能全面的审视自己的行为排除盲点和盲维,明确认知当前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就不能在独处中坚持获得自觉的成效。
我们都知道盲点,就是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点,关于认知,我们还需要引入盲维这个概念,吴伯凡老师解释:
这里说的“维度”即不是数学中的维度(维数),也不是物理学中的维度(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而是哲学领域的维度,即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简称“维度”。
例如,找对象,有人注重长相,身高,体重,这是审美维度;有车,有房,有存款,这是生存维度;看学历,挑工作,观人脉,这是成长维度。维度之间没有对错,但对不同人的需求和认知,维度是有高低之分的,比如所谓的“外貌协会”就是把审美维度看得很高。
然而,比高低之分更重要的是知道与不知道的区别,也就是被形容成“不盲”与“盲”的区别。因此,认知维度就是认识和理解某一事物的思维角度。于是,“盲维”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在认知的角度上我们要扫除盲点、盲维,这也是独处中能够自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节结论】生物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依赖多元化的基础,更要防止病毒式的寄生状态,所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在独处中积极的自觉。
很多事情不是通过想象就能完成自觉的行为,而是通过对自我的本性进化的了解,寻找发掘积极快乐力量,才能在独处中建立高度自觉。
2.
如何能一直坚持在独处中的高度自觉呢?
我们要养成独处中的高度自觉的习惯,就需要把“慎独”这个词单独拿出来了作为修行目标,慎独是儒家重要理念,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
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清末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历史长河中多次被提及并且优化的这个“慎独”,其实就是人们追求的生命的修养。
修得“慎独”者,心则安。这件事对谁都不重要,对自己最重要,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完成慎独这个修养的目标呢?
慎独是个终生学习的目标,当前环境中我们一直强调这个概念,而并没有按照当代社会的管理办法来分解它,应用它。
我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整套系统来支持它,首先我们要知道慎独并不是过程,而是一个行为境界。具体怎么做,则是需要通过把每个学习的点都总结出来,并结合个人进行理论综合。
因此我把慎独管理过程分为ASWIA循环:志向(Ambition)、学习(Studies)、才识(Wisdom)、识别(Identification)、行动( Action)。
循环解释:
通过明确志向,确定学习的目标,在不断静思总结中增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才干,直到可以识别出对自己有用和重要事情,把它提炼出来去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找到最初的志向不断对比,用于确定志向的方向有没有偏离,在不断循环过程中提炼志向,直到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愿景,联合通过学习到实践过程中提炼出自我个性文化,一起应用实际生活中,并分享给需要它的人,达成共赢。
【志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两汉)诸葛亮的《诫子书》
不学习无法增加自己的才识,不立志苦读无法成就自己的学问。
志向这里引用了《诫子书》的意义在于,平时我们没有空出很多时间给自己立志向,也耽误教导孩子,所以希望通过这段话提醒我们,慎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志向,并有利于我们去传导和教导孩子使用这个志向。
【学习】:学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之。——(明)许学夷
强调做学问的人见识第一,以才华作为辅佐。我们学习,一定要拥有能解决问题的大学问,学的是深厚的阅历和见识,才能辅助天赋成长。
这里强调做学问的人见识第一,以才华作为辅佐。也就是在我们想要通过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增加自己的见识,很多体育运动员有很高的天赋,他们要通过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和增加阅历,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
【才识】: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有一段道理,则不挠于鄙俗之见。——(明)吕坤
强调胸中要有自己的见识,那么就不会被纷杂的学说迷惑;心中有道理,就不会被鄙俗的见解蒙蔽。
这里的才识讲到的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认知,坚持自己内心原则,这里的才识是我们在慎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层面,也是决定我们的思考维度。总结两个因素把控才识“正能量”“共赢、利人利己”。
遇到任何问题能在心中对着问题保持直接的尊敬就是赋予它的正面,并逐步的发掘可以产生共赢的一面。
【识别】: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则识见自别。——(明)吕坤
上一篇:柠檬干可以去角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