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奖惩教育会让孩子太功利吗?年幼孩子的规则、道德感该如何建立?
孩子,行为,妈妈奖惩教育会让孩子太功利吗?年幼孩子的规则、道德感该如何建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是他律阶段(约4~8岁):以一些具体后果来判断或决定行为的好或坏,此时的孩子会片面尊重成人的权威。
第三为自律阶段(约8岁以后):可以依照人类做事情的动机来判断好与坏,道德的思虑逐步迈向成熟。
1:孩子的道德无律期:出生~4岁
孩子的状况:此时幼儿自我中心强,对任何规范均似懂非懂,故无法从道德观点来评价幼儿行为。孩子这时期在道德判断上,常容易受到情绪上或周遭人的影响,也不具备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或成人认为是好的,孩子就认为是好的。
给父母的建议:在孩子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下,最容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在生活里示范出来,并且明确的告诉孩子适当的行为是什么。如:吃饭的时候不能玩食物。 此阶段的孩子虽可能不解行动背后的意义,但道德的行动在任何人生阶段都不该缺席的;所以建议家长还是要在孩童可塑性高的阶段,指引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地方,做适当的事情。
2:孩子的道德他律期:4~8岁
孩子的状况: 此阶段的孩子总以极端态度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不是大好,就是大坏。这时孩子对行为的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决定,如:在房间里玩球,会打破玻璃,打破玻璃是破坏家里的东西,所以在房间玩球是不对的行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逻辑思考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对抽象道德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楚,因此没有办法判断别人做这件事情的意图,或者是动机。
给父母的建议:因为孩子的行为常受到结果的影响,所以父母可善用「鼓励」、「奖赏」、「处罚」、「隔离」等方式,带领孩子逐步发展出行动与好坏的认知。此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同侪互动,父母可借机让孩子与同侪做出相同的行为,一起来判断好与坏。
3:孩子的道德自律期:8岁以上
孩子的状况: 孩子已能意识到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如:为什么有人犯错时,会装哭来避免被责罚。这个时期的孩子意识到,规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也可以被改变。孩子会开始判断规则的合理性,也会依照不同的情境说出这些规则的合理与否,如:在图书馆规定不能讲话太大声,但是在游乐园是可以讲话比较大声。
给父母的建议:这阶段孩子可以对道德行为进行思辨讨论,因此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对话;而经过思辨过程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为,在日后面对阻碍挑战时,也会更禁得起考验。提醒父母,这时孩子已成熟,很多道德行为已非全由父母告知而行;这时父母可与孩子讨论各种不同的可能,并协助选择做出决定。在探索的过程或错误的尝试中,逐步培养孩子反省检讨的能力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未来人生中的道德议题。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尔柏克,继皮亚杰的研究之后依照实证研究,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柯尔柏克认为人类的道德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会透过年龄与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另外,人类的道德还需考量个人与社会的观点才成立。因此他所列出了儿童道德发展,主要是以人类如何认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定位而知。柯尔柏克将道德发展分为三大时期六个取向,包含道德成规前期 (9岁之前)、道德循规期 (9-12岁)、道德自律期 (12岁以上)这三个时期。而六个取向则包括: 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顺从权威取向、法治观念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1:道德成规前期: 学前幼稚园至小学中低年级(9岁以下)
孩子在这阶段要开始建立的道德规范,会依照以下两个取向来发展:
(一)避罚服从取向:恐惧惩罚,并无条件服从权威者;个体认为凡是不被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而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二)相对功利取向:行为对与错,是视行为后果赏罚而定;道德是一种利益交换,希望得到比付出多。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
2:道德循规期:小学高年级到青春期(9到12岁)
孩子在这阶段开始建立的道德规范,会依照以下两个取向来发展:
(三)寻求认可取向:以人际关系和谐导向,顺从传统要求、表现从众行为。
(四)顺从权威取向: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信守法律权威、重视社会秩序。3:道德自律期:青少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12岁以上)
孩子在这阶段开始建立的道德规范,会依照以下两个取向来发展:
(五)法治观念取向:表现思考的灵活性,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个体行为;相信法律为公益而制定,行为对错视双方契约或大众的共同认可而定。
(六)普遍伦理取向:个人根据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建立道德判断、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础是人性尊严、真理、正义和人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道德感,你可以百度一下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孩子的道德发展,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科学加关爱,培养出好孩子。他根据海因茨偷药故事,描述了不同阶段孩子的认知。
上一篇:如何评价电视剧《遇见王沥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