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清的皇位继承问题,康熙都没有处理好,雍正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雍正,皇帝,康熙大清的皇位继承问题,康熙都没有处理好,雍正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说一下四皇子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他由于自己父亲雍正的运作,让爷爷康熙与他见面,康熙一下子便喜欢上了弘历,并让他来到宫中学习生活。可以说,他是一手被康熙培养出来的人,也是众人心中默认的继位人。
最后说三皇子弘时,弘时对于权力,那是无上的向往,他是弘历称帝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也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他的能力与地位比不上弘历,却一直在争斗,当然下场也是十分悲凉。他的下场,有人说是被圈禁,也有人说是被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处死,众说纷纭。
雍正皇帝最终解决夺嫡的做法
而雍正皇帝在选储的问题上是十分谨慎的,为了吸取教训,他宣布秘密立储,把心中默认的继位人写在传位诏书上,并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以待雍正驾崩后再由大臣取下宣布继位人。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争斗,却并不是那么彻底,让所有人都猜来猜去,但这种立储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也算是解决了康熙年间的夺嫡问题。
我是作家客凌溯,欢迎关注评论。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雍正皇帝深刻体会到了康熙朝后期九子夺嫡的残酷性。为此,雍正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将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秘密立储制度的顺利执行。
一是在逐步给弘历以处理国政的权利,及时的让其参与并掌握朝政大权,并且在后期给予其“监国”大权,为日后登基称帝打好基础。
二是消除弘历的竞争对手,如最有实力参与争夺太子之位的弘时就早早的被雍正用一杯毒酒解决掉。
三是留下另外一道辅政诏书,亲王允禄、允礼和上书房大臣鄂尔泰、张廷玉等大清最有实力的亲王大臣为弘历保驾,确保万无一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皇帝这个位置虽然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并不是在位越久越好,往往有很多皇帝前期认真执政,后期就昏庸无道,残害忠良,让百姓过不上好日子,这都是很多问题。还有很多皇帝因为子嗣不优秀也很是头疼,家里的儿子太多,几个兄弟都在自相残杀,没有顾及兄弟手足之情。康熙时期九个儿子争夺皇位,
雍正这个人自持,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他也不会随便发脾气,处心积虑了很多年,雍正不是对皇位不感兴趣,而是一直在筹划,因为他知道康熙不喜欢他,康熙一直喜欢的都是太子,因为太子是他喜欢的女人生的孩子,虽然无用,但是一直也被皇帝宠爱着,皇帝还封了他为太子之位,足以可以看见康熙有多么爱这个儿子,康熙以前并不喜欢雍正,一直冷落着他,别人也一直都能看的出来,他的母亲也不喜欢他,只宠爱十四阿哥,但是所有人都被皇帝骗了,康熙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在保护他,因为他知道有很多想要得到皇帝之位。为了保护好雍正他就一直冷落着他。 表现出不喜欢他,只是为了不让他卷入这场纷争中。因为夺嫡的纷争太大了,而他背后又没什么势力,为了保护他,康熙一直没有将他卷入这场纷争中。最后康熙还是将位置给了雍正。
雍正的文治武功其实不比康熙差。他是很有建树的皇帝
第一,整顿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jū);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二月,命将亏空钱粮各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任。三月,命各省督、抚将幕客姓名报部。禁止出差官员纵容属下需索地方。后以户部库存亏空银250余万两,令历任堂司官员赔补。同年设立会考府,进行审计,整顿收支。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与曹雪芹家是亲戚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清史稿·食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说明雍正整顿吏治的成效。
第二,密折制度。什么是密折呢?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雍正朝现存满、汉文奏折41600余件,是研究雍正朝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大臣没有定员,少则二人,多则九人。主要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政要务,以面奉谕旨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面奉谕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发,称为“廷寄”,封函标明“某处某官开拆”字样,由兵部捷报处发送;誊录保存公文,就是将皇帝批阅的奏折,誊录副本,称为“录副奏折”。这项制度使大量档案得以保存。在清初,重要的军政机构有三个:一是议政处,二是内阁,三是军机处。议政处源自关外,主要由王公贵族组成,称议政大臣,参画机要。后设内三院,即后来的内阁。军务归议政处,政务归内阁。议政处的权力逐渐减弱,到乾隆朝撤销。内阁,仿明朝制度,逐渐排斥议政处于机务之外。而军机处建立后,军政要务归军机处,一般政务归内阁。军机处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大学士的权力为军机大臣所分,逐渐排斥内阁于机务之外。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一定实权。内阁宰相,名存实亡。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如诏令由内阁草拟、经内阁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驳。但是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
上一篇:今年8月,蛋价还能破五冲六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