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暗杀事件?
日本,肯尼迪,事件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暗杀事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豫让回答又说出了千古名句:“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史记·刺客列传》)
如果我侍奉了赵襄子,就是他的臣子。怀着二心侍奉君主是为不忠,背叛智伯是为不义。虽然我选择了最难的路成功希望不大,但是这可以为那些怀有二心的臣子敲一敲警钟。
从上面可以得出结论:
1、豫让是重情重义、和朋友肝胆相照的人。妻子都认不出的情况下,朋友还能认出来,说明朋友对豫让的了解更多一些。
2、豫让推崇舍身取义,不屑于采用玷污荣誉的方法,哪怕更容易实现。朋友所说方法成功率不能说百分之百,但绝对比豫让的方法高的多,豫让不用而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3、经过第一次暗杀以后,豫让从内心认可了赵襄子。赵氏灭智氏是政治斗争,自己刺杀赵襄子是报知遇之恩。而见了赵襄子发现,赵襄子也是深明大义之人。
虽说如此,但豫让仍然要将未尽事业做完。
豫让打听到赵襄子某天出行,于是以自残之身提前埋伏到赵襄子必过之桥下。
赵襄子一行刚走到桥上,马就惊了。要不说赵襄子第六感强大呢,当时他就说一定是豫让在附近。侍卫一搜索果然找到了豫让。
赵襄子对豫让说:“你也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的覆灭都是智伯主导的,你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反而侍奉智伯。现在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何执着于为他报仇?”
豫让答道:“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待我,我发挥普通人能力报答他们就好;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赵襄子感动其义,哭着说:“唉!你为智伯报仇,已经成名;我释放你一次,也算仁至义尽。你应该为自己想想了,我这次不能轻易放过你,不然如何御下?”
豫让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之前您已经放过我一次,普天之下已经知道了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愿意伏诛,但我希望请您脱下衣服让我刺几下,这样也算了却了我报仇的心愿,死而无憾了。我不奢望您能够答应我,我只是和您推心置腹的说出心里话。
赵襄子没有犹豫,将衣服给了豫让。
豫让嘴里喊着“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连刺赵襄子衣服三剑,之后自刎而死。
豫让之死,让包括赵襄子在内的赵国人为之流泪。
后世纪念
感于豫让之忠义,后世多有纪念。
邢台市邢台县翟村西南角有一座石板桥,据传是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后人将此桥称为“豫让桥”,也叫“赤桥”。
万历年间,邢台县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
可惜豫让桥和豫让祠损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在原址建有豫让公园。
评价
豫让的忠义之心,自古就受到人们传颂,现摘录几首古诗
豫让桥边策马过,当年意气未消磨。人臣报主宜如此,死不成功可奈何。---- 明代 · 于谦《豫让桥怀古》
君子死知己,哀哉亦可伤。问君何能尔,厚恩固难忘。---- 明代 · 江源《咏古五首 其二 豫让》
触地摩天誓力深,凭将光响瞩城阴。众人国士分明语,未肯模糊是此心。---- 明代 · 凌义渠《邢台豫让祠》
国士感知己,能将七尺轻。击衣譬已报,吞炭气难平。漳水西风急,邢台落日晴。千秋石桥上,过客马犹惊。---- 清代 · 屈大均《豫让桥》
义士忠臣不二君,漆身吞炭欲成仁。若谋委质求亲幸,又抱奸心贼大伦。---- 宋代 · 陈普《咏史上·豫让四首》
几多砺节与轻生,犹有丝毫在利名。青史千年惟豫子,诚心大义最分明。---- 宋代 · 陈普《咏史上·豫让四首》
荀息无裨晋献公,豫生如许智宗空。古人才德难求德,大节初心要始终。---- 宋代 · 陈普《咏史上·豫让四首》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清代 · 李孚青《豫让桥》
知遇恩深一死轻,击衣溅血足心惊。龙门取合荆轲传,孤负千秋义士名。---- 清代 · 俞体莹《豫让》
豫让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很多人会认为有些傻,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舍身取义的气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燕赵儿女慷慨赴国难;正是这种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精神教育了万千燕赵儿女保国志更坚。
总之,豫让这一刺,刺出了燕赵儿女千百年的精气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热播,重新激起了大家了解唐朝的热情,我今天就说一个唐朝晚期的一场政治刺杀案,——当朝宰相武元衡竟然在街头被人割去了头颅。背后斗争的波谲云诡,刺客的嚣张跋扈,地方势力的参与其中,让整件事充满传奇色彩。非常值得一说。
凌晨时分的街头刺杀
公元815年的六月三日凌晨,天刚刚蒙蒙亮,几名骑马的人从长安城靖良坊缓缓而来,沿着宽147米左右的道路左侧行进,当中以为就是当朝的铁血宰相——武元衡,他要赶到大明宫去上朝。由于时间还早,街上的人几乎没有,安静的只能听到马蹄触地的“笃笃”之声。就在这时,黑暗中,突然射出几支利箭,将街上的灯笼一下子射灭了,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几个身手矫健的刺客已经拦住了几人的去路。
侍从们大惊失色,当即逃散,武元衡正想发问,声音还没有出来,刺客已经冲到他的面前,刀光一闪,武元衡的头颅瞬间飞出,刺客捡起首级,扬长而去。
就在武元衡遇刺的同时,另一位主战派大臣裴度也在通化坊遭到了行刺。不过,裴度比武元衡幸运,刺客的刀虽然砍在了裴度头上,但裴度头戴的毡帽极厚,所以只是受伤,并没有死。刺客正欲冲上去再补一刀,却被裴度的仆人从背后一把抱住,同时他大声呼救,刺客惊恐,慌忙一刀砍断仆人的手臂,夺路而逃。
而且据说,有人在武元衡尸体边上找到了一张刺客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不要想着抓我,来一个杀一个!』
这是公然的搞恐怖主义啊,敢在天子脚下公然砍下了宰相的头颅,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那么这场刺杀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武元衡非死不可呢?
时间还要拨回到一年前……
刺杀案前一年:中央和地方不断明争暗斗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沼。时间飞逝,到了一个叫做李纯的人当了皇帝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李纯,唐宪宗,被人誉为『小太宗』,自幼遭遇战乱,这也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改变现状的决心。登基之后,继位次年就开始对割据的藩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战争。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割据的藩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战争。我们熟悉的,李愬雪夜袭蔡州就是这哥们的手笔,不过此时,这场战斗还在酝酿中。
上一篇:牛骨高汤详细配方,请指教谢谢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