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
明朝,土木,王振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纵观整个“土木堡之变”有一个人:于谦!始终贯穿于其中。明英宗大军出征,负责后勤的兵部侍郎于谦为什么没把大军所需的粮草运到前线大军?事后兵部也没有一个人因拖延运粮而被问罪?不救皇帝的边军将领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获罪,反而能在于谦的保护下加官进爵?而这些人都是主政山西十八年的山西巡抚于谦的部属!
通过土木堡之变,留守文官们一举做掉了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强势皇帝、强势太监、武将勋贵集团),迅速抢占了他们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被文官们“改革”,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三大营十几万人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监军一人。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京营规制至此一变。从此,皇帝的军权被剥夺,武将勋贵被边缘化,军权彻底落到了文官集团的手中,皇帝再也不能直辖军队了。十团营首任提督就是兵部尚书于谦兼任。之后文官集团再在制度上做手脚,创立巡抚领兵制度,巡抚领兵制度从根本上断绝了武将靠自身军功发展成起足够势力的可能,以坚决防止武将集团东山再起!而巡抚领兵制度就是景泰年间由于谦确立的。
文官们创立的巡抚领兵制度则彻底打垮了勋贵武将的势力,导致明朝文官集团彻底做大,几乎架空了皇权。文官集团在土木堡之变前就掌握了舆论和行政大权,在土木堡之变后,又掌握了军事大权,可谓一手握着笔杆子,一手握着枪杆子,皇帝都可以随便欺负,平民百姓就更别说了,天下还有谁可以与之抗衡?
回首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这个问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因为大明的官僚集团把明英宗给出卖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英宗以为敌人是草原上的瓦刺部落,实际上却是来自内部,这也是明英宗后来能咸鱼翻身,马上就剐了于谦的缘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中前期主要的军事威协来自于北部蒙古各部落。到明朝第六代皇帝朱祁镇统治间,瓦剌部迅速掘起,也先住主帅。按照规定,瓦剌应该每年向明朝进贡,用马匹,骆驼换取他们所需的生活用品。那时明朝对周边的民族部落采取绥靖政策,各国使臣入境后一切费用全免,并能用少量的贡品换回价值高得多的物品。瓦刺每年都要虚报进贡的人员和马匹数量,而明朝对此却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
正统十四年(1499年2月),瓦剌部进贡的人数达到2000余人,却虚报成3000余人。权臣王振这次都一反常态,要求礼部官员按照实际人数赏赐,并减少近半成的马价。提到王振,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王振原本是一个落破秀才,略通经史,在家乡的一个私孰里当教书先生。为了进宫做官,三十多岁了,抛下老婆孩子,净身进宫成了一名太监。入宫后,凭借自己的“精明”入东宫成了当时还是太子朱祁镇的老师。从此一步上位,权倾朝野。
瓦剌统帅也先知道后大怒,借口明朝毁约。于十月率部分四路大军,大举入侵明朝。也先亲率一路,攻陷大同,边关诸城也纷纷陷落。王振为了压服激愤的群臣。唆使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御驾亲征。
不久,便召集了50万大军,仓促上路。由于王振不懂得领兵打仗,大军忽儿南,忽儿北。后勤保障也跟不上,士兵们忍饥挨饿,意气消沉。丧失了最起码的战斗力。大军七月十六日出发,八月初一到达大同。一仗未打,王振便被战场的景象吓破了胆,于是下令回撤,撤退其间,王振为了炫耀自已,绕道回到他的家乡。后来怕大军损坏庄稼而改道向东。到了八月初十,明军到达了宣府,遭遇了瓦剌的追兵,大败而退,于十三退到了土木堡,战斗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50万大军伤亡过半,王振本人也被部下樊忠杀死。结束了他荒唐可耻的一生。土木堡之变,险些酿成了亡国之祸。
明英宗虽然被俘,在瓦剌八年,凭借人的魅力,赢得了瓦剌高层的信赖,并没有因为成了俘虏而受到加害。忍辱八年,却能奇迹般的返回大明。这时的大明已有了新的皇帝,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
后来,又发生了“夺门事件”,明英宗朱祁镇又重新当了皇帝,终于拿回来属于他的一切。
上一篇:你觉得不主动联系是代表不想念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