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
明朝,土木,王振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英宗虽然被俘,在瓦剌八年,凭借人的魅力,赢得了瓦剌高层的信赖,并没有因为成了俘虏而受到加害。忍辱八年,却能奇迹般的返回大明。这时的大明已有了新的皇帝,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
后来,又发生了“夺门事件”,明英宗朱祁镇又重新当了皇帝,终于拿回来属于他的一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感谢邀请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邀赏,以次充好虚报数量,(因为也先大致上或表面上统一瓦剌)改变较为公平的互市,开始势力膨胀勒索,明朝肯定不吃这一套,要求严查数量按实际质量赏赐。这样双方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勒索不行就改为明抢。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也先派三路大军进攻明朝调起战端。其中右路进攻甘肃左路进攻辽东中路有野先率主力进攻大同。大同边境ba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朝廷震动。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朝廷六部内阁大臣皆不同意,但不起作用。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0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张玉之子 四朝老臣 靖难安南征伐蒙古)、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出征。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再回来,尤其可惜的是张辅这位沙场老将没有得到善终死在乱军之中,这也许也是做将军的宿命吧。
而也先在大同击败明军,明军损失惨重大同镇守太监在败军当中逃脱(此人后来,见到大太监王振夸张地说出了也先部队的恐怖战斗力好像都是什么刀枪不入的妖魔鬼怪)。也先部队这时士气高涨磨刀霍霍,准备进攻北京。当情报传来,明军出动50万大军,也先摸不透这支部队的真实实力故而派出多只侦查骑兵侦察这支庞大的明军主力部队的动向和真是实力。
明军,这时的真实状况是50万大军短短准备了20天左右就出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只明军主力部队不知也先部队的真实实力,也没有充分的准备。不明白自己的真实实力,这只明军已经没有明成祖朱棣时的强大战斗力。那种可以和蒙古骑兵,正面肉搏的实力。
再说说双方的指挥官也先vs朱祁镇(实力是王振),在指挥作战上,这水平差距应该是拳王和一个小学生的差距吧!
皇帝御驾亲征明军的士气应该非常高,但是在王振这个太监的指挥之下行军路线毫无章法毫无意义的随意更改,士兵在长时间无意义的行军之下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满腹怨言代替了高昂的士气。而也先军队刚刚在大同击败明军,士气高昂,磨刀霍霍,准备再干一票大的。
也先发现这只明军行军毫无章法决定攻击明军试探明军的实力。明军发现也先的意图,派遣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五万应对。这支明军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也先部作战。史料记载非常简单“鹞儿岭中伏全军皆没”,短短一句话显示了也先的指挥能力和军队恐怖的战斗力,朱勇好歹是武将也是名将之后,和也先的指挥能力都有巨大的差距,拿太监王振和也先比,估计也先都会觉的丢人。
五万明军力战为明英宗朱祁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明军主力撤退至土木堡,距离军事重镇怀来约30里,距离居庸关约60里。史书记载王振为自己的几千辆大车,命令宿营土木堡等候。兵部尚书力建进入居庸关,王振不允。兵部尚书再次力建进入怀来,王振一意孤行不允。不管是居庸关还是怀来,无论从城防工事,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比土木堡(相当于也外)宿营要好的多,即便被围困也可固守待援。
明军主力宿营土木堡,也先的军队迅速包围。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源,唯一水源在堡外被也先部控制,兵马饥渴难耐军心大乱(和马谡失街亭相似)。也先为麻痹明军以便消灭明军提出和谈的把戏,并为表示诚意撤出水源一侧的军队,暗中布置重兵。王振中计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耐的明军纷纷涌向河边,场面混乱不堪,毫无阵型可言,也先骑兵趁势杀出(步兵对骑兵只有列阵方有胜算,否则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王振一意孤行军事作战命令一错到底大错铸成,兵败如山倒。
明英宗朱祁镇被擒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军队统帅不懂军事。乱指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按照大明史书上面的说法是皇帝重新太监王振,,受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的过程中,王振乱指挥造成明朝大军被瓦刺部伏击导致的。
土木堡之变的后果: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变后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来是皇权,勋贵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都是如此,正德还可以拉拢武将。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而从中平衡。嘉靖万历都是如此. 文官彻底从根本上打断武将的脊梁,制定标志性的巡抚领兵的“祖制”的就是于谦此人。
土木堡之变的重大疑点:1.明朝永乐时期,置天津及通州左卫仓,且设北京三十七卫仓。益令天下府县多设仓储,预备仓之在四乡者移置城内。而且从北京到宣府一路,就有七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储备着明朝的“作战军粮”,这七个大型粮仓皆是由兵部直接调度,但是在北伐期间,七个粮仓居然没有一颗粮食增援“缺粮”的北征军,后方负责后勤的是兵部侍郎:于谦!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木堡惨案后,代理兵部尚书于谦仅用六天时间,便将七个粮仓里所有粮食尽数运至京城,效率反差之大耐人寻味. 2.明军六师从大同往怀来走的一路上,蒙古人尾随追击,为什么这一路驻扎的明军,比如大同的郭登、宣府的杨洪,都没有出来阻挡,而是眼睁睁看着蒙古军队追着皇帝打,不救皇帝,是什么罪,他们不清楚?最奇怪的是,郭登、杨洪等人事后不但没事,反而加官进爵了?这是怎么回事?最符合逻辑的推测是:杨洪早就算到皇帝、王振及文武官员们根本回不了京城!所以杨洪等人才敢于不救驾。而如果新皇帝要追究他的不救之罪,不仅有朝廷重要官员出面保他,而且还会加官进爵。后来果然是这样,新皇帝想要追究杨洪的不救之罪,果然有朝廷重要官员出面保他,并给杨洪加官进爵。而这个人是:于谦!
上一篇:你觉得不主动联系是代表不想念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