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孩子,自我意识,自己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 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作家孙瑞雪曾说: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
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自我意识呢?
1、不要谴责宝宝的行为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物品来区别自己和他人,当物品完全属于他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我”的意思,这也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诞生,所以当宝宝,不喜欢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对自己的东西看管的很紧,妈妈们不要去谴责他的行为,也不要给宝宝贴上自私的标签,给宝宝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宝宝处于自我敏感期时,不要在意宝宝是否按照你的意见去做事,爸爸妈妈们应鼓励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宝宝能够认识到我已经长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让宝宝自己尝试,在没有危险和原则问题的情况下不要给予干扰,让宝宝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的真理。
3、帮助宝宝与人分享
很多妈妈会发现,2岁左右的宝宝,很喜欢抢小朋友的东西,其实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爱抢小朋友的东西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宝宝喜欢抢玩具,不要妄加评论。在适当的时机,再帮助宝宝和他们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缺乏意识,首先就是爸爸妈妈过于干扰孩子,没有运用引导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是被动者,自我意识差。如果将一些力所能及的交给他们,他们作为主人,能够自主或体现他们价值,在这样的情境下,多数孩子都能有自我意识。
这里所说自我意识恐怕是特指学习。这里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基本功(知识链、知识群和知识云及其知识的检索力)和良好的习惯。如果具备了四个方面,对应的建立起了想学会学爱学的学习生态体系。
当想学会学爱学,就像在大脑里安装了一个启动器和动力源,会不受外界干扰而主动超强冲刺目标和方向。
所以,现在的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反向操作,导致孩子自我意识差的结果。
上一篇:在班里人缘还行,但是没有好朋友,总是感觉孤独,自卑又气愤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