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孩子,自我意识,自己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孩子的所有问题,其根源都来自家长。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家长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导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婴儿最早8个月,最迟1周岁后就逐渐开始显示出对主体我的认知。简单说就是,他明白了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跟别人是分开的(尤其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认为世界是围绕他转的,他是主角。
之后,他们会继续发展,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别人同自己一样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们顺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孩子是不会缺乏“自我意识”的。
但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打压、忽视、与他人对比,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没主见,盲从,自卑,这都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
比如,孩子想要积木,但家长觉得玩具车更好,不顾孩子的意见买了玩具车,孩子不乐意的话,家长还觉得他不识好歹;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够活泼,就总把他和小区邻居家活泼的孩子做比较,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儿……
上面的种种做法都会将原本有活力、有朝气的孩子,变得“缺乏自我意识”,没有个性。
那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缺乏“自我意识”的阴影呢?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你的想法不代表孩子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纪小,个头小,但他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和选择。其次,鼓励孩子表达自己。许多时候,孩子为了讨好家长,会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出面,做个“家庭福尔摩斯”,发现孩子的不对劲儿,并告诉孩子,你很愿意听到他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家长要学会“示弱”,创造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总想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但是,许多经验和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磨难和挫折。我们要放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比如让他们觉得每天穿什么衣服,去超市买什么零食,周末如何度过,等等。这些小事都对孩子是很好的锻炼。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在养育孩子道路上,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是大人管的太多了,别小看小孩,他的自我意识很强的,只是被无脑的大人泯灭了,或成人环境一代又一代,成人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只是合理的笑话,中小孩换个生活学习环境都是人才,如去英法德日美,韩去不的,成人文化有毒,兴奋加麻醉剂超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谢邀!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时,是孩子6岁前发现的还是读小学后才发现的呢。发现的时间很重要,抓对了孩子自我意识塑造的时机,运用上了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后,这样引导起来更有效,更有信心。
自我意识简单而言就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行为表现。
往往好多时候家长们仅仅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或者调节抓着不放而忽视了孩子自我认知及自我体验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清楚它们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是站在同一条船上的伙伴。
怎样才能做到维持这样的联系,使缺乏自我意识的孩子能够更好树立正确可观的自我意识呢?
对于6岁前的孩子,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的引导
6岁前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基本都是由父母来规划他成长的框架,包括简简单单的生活起居。偶尔会发现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会变得比以往调皮些,不听使唤,甚至执拗自己想要的。
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信号,这刻或许有不少的父母会烦躁不少,不知不觉当起了权威型的家长,让孩子必须要听从,否则事情就变得没有规矩了。2岁的孩子也是最爱模仿、性情不稳定、好奇心强的时候,跟他们谈规矩大道理是费力的。
若我们在家庭生活上能够平静的等待孩子做完他们想完成的事情,满足他们自我认知及自我体验后,再来进行引导孩子自我调节,坚持一段这样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后会发现孩子自我意识培养的效果往往会进步很多,甚至直到孩子3岁后上幼儿还会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成长得不错。记得孩子爱父母胜过爱自己,所以他们对父母很信任,再哭再闹回头还是要父母。2~6岁期间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那么在家庭生活上多认可他们敢想敢要敢做的心,放手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同时提供给他们自主模仿成长的机会,并多静心下来了解倾听孩子的心声。或者多陪伴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长认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塑造了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对于12岁前就读小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培养方式需要两手抓
所谓的“两手”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左右手需要一起舞动。
当孩子就读小学后家长会发现孩子比以往更懂事体贴人,却自我意识似乎比较缺乏些,不会自主完成自己的事情,什么都需要父母点睛,尤其是学习方面。
面对这样的现象时,家长在家庭生活上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生活习惯调整孩子的学习自我意识;与在校的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到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及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进行综合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观。这时不能只以大人认为的方式引导,需要家园合作一起培养引导孩子这方面的成长。
陪伴是最深层的告白!因此家长在忙碌中多挤出时间陪伴孩子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课外活动、亲子活动。而不是孩子一放学回来就问今天有什么作业、有什么测试、考得怎么样等,听多了孩子就会变得麻木起来,于是干脆就只让父母安排,进一步是等待父母督促,因为他们怕,不敢做主,从而就失去自我意识存在感。从此父母就与父母所谓孩子不自觉、不会自主安排做事的想法进行矛盾斗争,搞得自己心累,孩子也累。
上一篇:在班里人缘还行,但是没有好朋友,总是感觉孤独,自卑又气愤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