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频频为影视剧青睐的唐朝“盛世美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美?
唐朝,长安,盛世频频为影视剧青睐的唐朝“盛世美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频频为影视剧青睐的唐朝“盛世美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我们知道是中华盛世的朝代,他的文化能够影响到全大陆的很多地方,包括西方等地。盛世的朝代之所盛世他说产生的影响这是一部分,再者能够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也是很深厚的。他其中,社会生活展现,文化的传播,色彩的搭配技术,以及审美水平角度,建筑设计色彩的搭配和颜值,还有衣着装饰,纹饰,人的体态,动作展示,所给人带来的各种视觉是其他朝代所远远不及的。这种美不是单纯一种 而是社会的体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朝诗仙李白的这一句,就把唐朝的诗词的美和大唐女人的美给我们呈现了出来。唐朝诗词的美,能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软软的,暖暖的,让人身临其境,思绪万千。对于女人,唐朝以丰满为美,这与我们现在的审美是不同的,女人相对比较开放,并且会打扮,如花似玉,冰清玉洁。尽管这句诗词是李白用来形容杨玉环的,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唐朝女人的风貌,也给我们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历史书上唐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盛世只有这几个。
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名家辈出的一个时期,无论书法、绘画、诗歌,还是纸张、器皿、饰物,都留下了诸多珍贵遗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展开了一幅盛世大唐的人间画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盛景气象恢弘、仪态万方。上元时节华灯初上,长安城内衣香鬓影,人声鼎沸,灯火间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一切都如此绚烂、壮阔而迷离。其美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书画与剑气】
至唐朝盛世,书法南北融合,百川归海,着眼于“复归平正”。天资纵逸的书法家们,在继承“规范”和“律则”的同时,又显现出天才的不屑与叛逆,以及如日中天的豪情。一方面,唐楷尚法与唐诗重律并行,足以垂范后世。另一方面,李白、公孙大娘、吴道子、张旭、怀素等,纷纷在诗歌、剑舞、绘画、书法上剑走偏锋,自出机杼,笔走龙蛇,云烟四起。
在绘画方面,“吴带当风”的吴道子自成一格:“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其长安菩提寺佛像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资圣寺人物更“出奇变态千万端”,使人一见之下毛骨生寒。他在大同殿上画了五条麟甲飞动的神龙,每欲大雨,即生烟雾。他作画往往“俄顷而就,有若神助”,这是一种拥有法度与规则的自由,其万象必尽、高扬揭举的气势,既任情恣肆又守正制衡,昭示着盛唐画风的到来。
【纸笔与生活】
唐人尝试用各种材料来造纸,据李肇《国史补》记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长安十二时辰》中高度还原了盛唐时期的造纸厂,赵魏饰演的徐宾复原了以竹子茎秆纤维为原材料制造竹纸的全过程。
唐代纸的用途已从书写扩大到绘画、摹榻、拓印、裱褙与印刷等,甚至出现了最早的报纸“开元邸报”。民间则普遍流行互递名帖。这时期的造纸原料仍以麻、楮为主,兼用桑、藤,并开始出现生纸与熟纸之分。抄制后未经加工的纸称为“生纸”,而经过黄檗染黄、施胶上矾、染色涂布、浆捶涂蜡等手段再加工的纸,则称为“熟纸”。文人们把大幅纸张裁小,用来书写诗词与书信,并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的称为“笺纸”。自此,纸,在文人手中,承续了最大的风雅。
【妆容与日常】
唐代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关中一带,据《宣和画谱》记载:“关中妇女纤弱者少”。唐代又是一个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流频繁的朝代,当时妇女多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而热衷运动。由于水土滋养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唐代女子多是丰美的形象。《广川画跋》记载:“此固唐世所好,尝见诸说,太真妃丰肌秀骨,今见于画亦肌胜于骨。”可见丰肥为美的标准,因“唐世所好”,从而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丰肥的体量具有安全感,且有实用功能,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外戚杨国忠当政时,骄奢淫逸,冬天专门挑选身体肥硕的婢妾围合挡风。《长安十二时辰》剧组为了刻画大理寺评事元载迷恋权力的性格,也借鉴了“肉阵”这个形式。
【器物与生命】
《长安十二时辰》中,信奉道教的李必广袖、鹤氅、玉冠、拂尘,最是翩翩公子模样。很多人注意到他所佩戴的芙蓉冠簪子为竖着倒插。中国古代束发簪一般分横式和竖式,横式即卯酉簪,竖式即子午簪。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也即子午朝向的从后往前插的方式。直至到了明清,始有卯酉朝向插法。左为生而右为死,当为从左往右插入。乾隆皇帝也是此类汉装扮相的忠实拥趸。
唐代女子的发饰就纷繁多样了。唐玄宗时期宫中流行的就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等。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满梳子和鲜花。开元、天宝时期,发式的特征是“密鬓拥面”,蓬松的大髻加步摇钗及满头插小梳子。而关于鲜花,最符合大唐气象的就是牡丹了,李隆基不选择秀美而倾向壮美,饱满的牡丹和杨贵妃都成为他心头所爱。沉香亭赏牡丹的盛况不再,而李白醉写的《清平调》依旧流传于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至今也是描写牡丹最美的句子了吧。
关于唐代簪钗上的纹饰也多种多样,其中鱼纹饰出现较多,有其历史缘由。从《新唐书·车服》所载可知,自高宗始,五品以上官员开始佩鱼袋,出现“佩鱼者众矣”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为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而唐代妇女的服饰使用一般都遵循着“妇人从夫色”的穿戴原则,所以她们常在钗首处饰以精美的鱼型,从而与男性官员的鱼袋相辉映,同样是一种身份与荣耀的象征,也是夫唱妇随的爱情见证。想象那佩戴鱼簪的女子,一片春心萌动其间,风鬟雾鬓,鱼水交欢,如此风情万种。
上一篇:节流和截流的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