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是怎样变化的?
辽东,明朝,努尔哈赤历史上,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是怎样变化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刚开始的时候,明朝武器吊打满清。清朝那边,推崇个人冷兵器战斗能力,火器,也就是火枪和火炮数量较少。
甚至,因为满族是渔猎名族,铁器都没怎么普及。
后来,因为经常被明朝吊打,清朝的高层痛定思痛,打算给武器升级换代。
在明朝一些汉奸的帮助下,清朝的武器越来越先进。
及至明末时期,清朝的武器档次已经超过明朝。
又因为明军里面贪污腐败严重,吃空饷现象遍布。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辽东开端
1,明朝占领东北地区是由原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为起点。
迫于明朝的强大压力,洪武四年( 1371 年) 二月,“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藉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
2.洪武辛亥( 洪武四年)十一月,“命青州等卫官军,运山东粮储,以给定辽边卫”。这是明朝直接派官在东北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建立了明朝统治东北的桥头堡。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后,东部地区建设主要围绕着铁岭卫的设置展开。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置铁岭卫指挥使司。”但是,此时所设置的铁岭卫是在朝鲜半岛。
3,辽东防线的构成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置三丸(万)卫指挥使司,以千户侯史家奴为指挥金事。”因为明朝初期在此设三个军民万户府,所以同设此地的卫称为三万卫。洪武二十一年(138年)三月“徙置三万卫于开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又把辽海卫迁移到开原城北。至此,辽东北部的防御结构基本完成。
4,藩王守塞
分封在辽东地区的塞王有辽王、韩王、沈王等三王
辽王:辽王朱植,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二十五年(1392年)把朱植由卫王(河南)改封于辽东广宁
韩王:韩王朱松,是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个儿子。王府计划为辽东开原。由于其年幼,未就国去世。
沈王:沈王朱模,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个儿子。被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王府计划为辽东沈阳。洪武廿十五年(139年)为沈府设置沈阳中护卫。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潞州,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
辽东的发展
1,明初辽东军粮来自江南、山东等地,因此多依赖海运。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为彻底解决辽东问题,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更郡县为军卫,二是始制屯田法。
当时辽东户口凡27万,仅军队便有12万[10],足见军队所占人口比例相当惊人。由于兵源不足、粮饷匮乏,明朝大量谪戍流人充军。因罪发配充军,是辽东屯田人口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可防止逃亡、便于控制,另一方面又可解决兵源、粮食的问题。
2.明朝在辽东边墙沿线修筑了93个城堡。万历三年(1575)辽东总兵李成梁建立赫甸、永甸、苏甸、大甸、宽甸、长甸修筑城堡,宽甸六堡的修筑和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明朝沿边墙上或边墙外修筑了1 146个墩台。墩台“遇虏入犯,夜则举火放炮,日则烧烟扯旗,传相递警。如此则烽堠既明,人知趋避,亦是坚壁清野之一助也。”
明中叶后期蒙古和女真诸部的不断入侵。明中叶以后, 由于辽东边备逐渐废弛, 蒙古与女真诸部不断侵扰辽东, 抢夺财富, 掠获人口。正统十四年( 144 9 年) , 瓦刺、兀良哈蒙古三万余人入侵辽东, 掠去人口一万三千二百八十余人, 马六千余匹, 牛羊三万余只。
3.在李成梁镇守时期,整个辽东的少数民族都在大明的铁蹄下颤栗;但是李成梁也犯了一个错,为大明埋下了灭国之危,那就是把努尔哈赤给培养扶持起来了。
最后的结局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
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开始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后明军凭借关宁锦防线在宁锦之战中,使皇太极无功而返,在松锦大战后,关宁锦防线土崩瓦解。
关宁铁骑——祖大寿
1641年(崇祯十四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明朝丧失辽东。
上一篇:经济学专业怎么样?就业广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