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文化是什么样的?
祭祀,鲁国,礼乐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文化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文化是什么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问心自己的祭祀是什么意思,自己的行为搞不定,去搞定几千的事,只凭支言片语史记能搞清吗?搞不定自己搞别人更可笑。
人死了看似风风光光,活人眼目,给活人自己脸上贴金。
它们要搞什么目的,鬼知道。问鬼有鬼吗?问神神不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要回答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文化,就必须先看鲁国的礼乐文化,因为祭祀文化在春秋时期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奠基于周代,而鲁国是宗周礼乐文明奠基人周公旦的封国,正因如此,鲁国可以说是保存周文化最多的国家,既“周礼尽在鲁矣。”总体而言,鲁国与周王室在礼乐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一、周礼尽在鲁—周、鲁文化一脉相承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有大勋于周王室,虽无天子之位,却有天子之德。因此,在鲁国奉周公之祀后,周成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由此,鲁国在礼乐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开始奠定。此后,历代周王不断赐予鲁国各种礼乐上的特权,以至于《礼记·明堂位》言:“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同时,鲁国国内民众坚信“先君周公制周礼”,周礼由此成为鲁国的立国之本,国内贵族“事君以礼”,民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鲁国就是西周时期在周王朝东部的地区性礼乐中心;而随着周王室变迁衰落,到春秋时期,鲁国一举成为了全国性的礼乐文化中心。换言之,鲁国的礼乐文化就是正统的周礼。
二、鲁国的祭祀文化—“鲁有褅乐,宾祭用之”
礼乐文化的一大重心就是祭祀,既“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伯禽就国时,所受王室分封之物中与祭祀有关的有三者,既“祝”、“卜”、“宗”。“祝”既大祝,掌祭祀时告神之赞辞;“卜”既大卜,为卜筮之长;“宗”既宗人(伯),掌宗祀礼节。在所有受封的诸侯国中,只有鲁国一个国家被分给了宗伯,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在礼乐上给予鲁国以周王室同等的地位。
此外,鲁国在祭祀上还享有三种特权,一为祭祀周文王;二为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三为享有天子所有的郊祭权。这其中以郊祭最为有特色,郊祭前鲁国诸侯先去祖庙禀告,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皆为赤红色,把祭品、玉帛等放在柴堆上焚烧,使烟雾直达上天,以便于天神享用,同时还要有乐舞相配,以使天神愉悦。简单地说,这种郊外祭天的方式其实就是泰山玉皇顶祭天的方式,直到现在,在泰山玉皇顶上依然可以看到。其次便是祭祖了,鲁国祭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祭祀周文王,一种是祭祀周公。祭祖过程同郊外祭天类似,比较突出的是,祭祀所用之牛也要用赤红色公牛。
综合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的祭祀文化基本就是将周王室的祭祀完全复制到鲁国文化中,且在所有诸侯国中仅有鲁国有此特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属于最动乱的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祭祀时也是各安各的规矩,只有鲁国秉承周朝的规矩,所以要想考察周朝的礼乐应该在《左传》中查找,当时的祭祀跟人物的身份有关分,国王祭祀天地,大夫祭祀先贤,老百姓祭祀祖宗,他们在祭祀时,都要用大量的牺牲品,来表达自己最大的诚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国家社稷通过祭祀仪式而显明治理的原则。“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易传》)庄重而盛大的祭祀仪式,既凸显了天子的权威,也将天子及其臣下纳入规范体系;同根同宗的常规性的祭祀活动给予社会成员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归属认同,对社会的整体稳定起到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诸侯国之间通过神圣化的结盟仪式建立牢固的同盟关系,举行祭祀仪式之人共同承认一个高于一切的能主宰的神灵,在这个神灵主宰的基础上,大家有了对话的平台,不敢擅自违背所定下的条约,也就使不同国家能遵循共同的道义和互相认可的法则,避免无谓的冲突。《春秋左传》中所记载的诸侯国会盟达130多次,其中祭祀就是会盟的一个重要程序。
周礼,不仅仅是对个人安身立命而言,更是对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而言,因为礼是当时宗法社会的总规范。通过儒家的礼,完成了社会从统治正统性、家庭(家族)稳固性、政治安定性的增强,儒家不仅把各种宗教纳入可以合作的范畴,更进一步为政治的各种不安定因素提供了独家药方。
所以中国春秋时代的占卜文化和祭祀文化都出现了道德意识与神化思维抗衡的情形,即主张吉凶祸福不决定于神秘的联系,而决定于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因此,西周春秋强调“务德”,也就是外用德政,内修德性。申公对楚庄王所说的一段话是对此的一个很好注释。他说:“《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申公在这里是以明德为崇其德行,以慎罚为去其不德,都是指楚庄王自己。
报应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在讨论道德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为的善恶上,而不重视那些履行行为、具有动机的行为者。我们判断一个行为者的道德价值,不仅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某些道德原则或者取得了善的效果,还要看他的动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注应该做什么,还要关注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古代中国把培养美德品质列入道德的首要功能有其积极意义。
上一篇:打工七八年了,准备明年自己创业,有什么好项目介绍的吗?资金大概6万左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