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人是怎样度过夏天的?
冰块,夏天,冷饮古代人是怎样度过夏天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冷饮(下)
蒙古人西征中亚时,最先喝到了“舍儿别”,并带回了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这一口,一直到元朝灭亡,舍儿别都是皇家常用饮料。后来舍儿别的喝法传入社会,普通人也会做了,配方得到改进,时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渴水》中,便记载了不少种渴水的制法。因为制作方法是煎,民间又改称渴水为“××煎”。镇江的“舍里别”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曾作为贡品送入皇宫。当时宫廷最受欢迎的是“里木”制作的渴水。“里木”即柠檬,所谓“里木渴水”就是柠檬饮料。为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在广州设置专门的“御果园”,栽植了大小800棵里木树。
到清末,中国已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晚清文人葛元煦《沪游杂记》中记述,时上海的荷兰水最早由日本人带到上海,所以当时的专卖店多是日本人经营,发展到后来,只有在日本人开的冷饮店里的才能买到荷兰水。除了荷兰水,清代人过夏天还会吃“冷饮冰”。冷饮冰实是一种冰块,当年夏日的街头,随处都可听到冷饮冰的叫卖声。荷兰水是当时有钱人喝的高级饮料,冷饮冰则是下层普通人的避暑佳品,上层人士是不吃的。这种冷饮冰发展到后来,就是夏天孩子们常吃的廉价“冰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诚邀!我们现在夏天有空调、冰箱、电风扇及冰镇的水果、饮料等消暑。在古代,没有我们这些消暑物品,那先人们是如何度夏的呢?我们从古诗词来欣赏一下古典“心静自然凉″的消暑意境吧!
《夏夜叹》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山林中无拘无束。悠然自得,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直接裸体,不过这样还是很舒服的。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即事》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唐[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这大概就是“心静自然凉″的出处吧!
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古人碧水亭,就是先用水车把水抽到亭子顶上,然后水在亭子四周如同小瀑布一样地流淌下来,在亭中之人,自然就会感觉到习习的凉风。
我是云淡风清1883506。。请关注我,您的点赞转发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人怎么解暑?就是六七十年代人怎么解暑,基本上一样,城市里可能好一点,有电,当年很多农村人没有电还不是和古人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谢邀!
古代人没有空调、冰箱、电扇,他们是怎么度过炎热夏天的呢?他们的夏天照样过得很精彩,避暑手段很丰富!
冰窖 清凉解暑
在先秦时代,人们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冰窖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则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高级官员,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
冰鉴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箱,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这样可以避免食物腐烂、酒水变酸。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冰鉴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还能当成空调使用:夹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儿打开,丝丝冷气自然会从冰鉴里冒出来。找几个人把冰鉴抬进卧室,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间四个角各放一个体量较小的冰鉴,室温会很快降下来。
青铜比热太小,热传递太快,夹层里的冰块会很快化掉,过个把小时就得再换一批新的冰块,比较麻烦。所以到了宋元明清,人们不再用金属铸造冰鉴,改用实木。比如清朝宫廷里盛夏常备的冰鉴,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两尺见方,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儿,底下有座儿,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地窜出来,一室生凉。木制冰鉴在清朝叫做“冰桶”,在19世纪中叶的北京,木器店里大量出售冰桶,一两吊铜钱就能买一个,很便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公使馆。因为受不了北京的炎热,英国使馆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购了大量的冰桶。
上一篇:脸上的螨虫真的可以达到百万的数量吗?螨虫爆发的时候脸上会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