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明朝最黑暗?
明朝,皇帝,王朝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明朝最黑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皇权与行政阶层权力争夺失败,国家机器转变为精英利益集团私人所有;
第三,对外战争失败,中断了华夏民族自我调整的进程。
这些是在明朝期间应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应该完成的任务,而明朝没有做到。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工具。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有的,是很多,不只是黑暗,是最黑暗、最劣质,最一无是处的统治。只有生活事业不如意的,仇美的人才赞美明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自朱元璋开创以来,大杀功臣,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大帮栋梁功臣,基本被屠杀殆尽,堪称血腥立国,并且朱元璋大封自己的子弟全国各地为王,这些被封的王爷在全国各地占了最好的土地,并且不纳税,不交粮,对明朝中后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土地被兼并到这些王爷的名下,造成国家税赋的严重流失,并且被分摊到老百姓头上,遇到饥荒年代,老百姓不堪重负,只有揭竿而起。并且这些藩王在当地为非作歹,当地官员也是敢怒不敢言,明哲保身,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导火索,加之明朝自朱元璋开启锦衣卫厂卫等特务组织,对官员百姓一概监视,锦衣卫随便抓人,法律形同虚设,人人自危,,并且和宦官专政勾结在一起,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使大明严重丧失民心,这些政治上的腐败,使大明摇摇欲坠,一遇到灾荒年景,内有农民造反外加满洲外敌觊觎,大明内忧外困,只有土崩瓦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对于一个朝代的综合性评价比较困难,但是因为他们全部都失败了,而且采用中国式的语言”黑””白”来评价还是可以说几句.
从中国古代的标准来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明代初期,还是很好的.没有汉,唐的和亲,没有宋朝的岁贡.康熙皇帝评价\u003c治隆唐宋\u003e还是恰如其分的.然后的”天子守国门”最后的思宗”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失败在于财政能力的失败,问题出在如黄仁宇所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黄仁宇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入手开始研究历史.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是\u003c明代的税收\u003e他用2年多的时间读了133卷的\u003c明实录\u003e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分析了”洪武财政”的特色: 就是消耗部门与纳税人直接对接,而中央不具备调控中枢作用,这直接导致财政分权下的中央没钱。每个消耗部门都拥有财政权……谁更强势,谁就能收更多的税。
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2000两。与此相似,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1632年,户部尚书向皇帝上呈全国欠税报告中, 还列出某县拖欠宫廷价值二十八两白银的蜂蜜这种琐碎小事。而在广袤的国土上,徭役们车载牲驮着粮食、棉絮、染料等物资,川流不息地往来于大江南北缴税,运输费用常常高于物资价值。
黄仁宇分析比较了当时英国的财政, 情形就更为奇怪,以总额而言,17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为500万,税收每年竟达700万英镑,折合约银2000余万两,和人口为30倍的中国大体相埒。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
加在黄仁宇看来,现代中国的痛苦起源于明代,落后的管理模式与官僚集团,使财政无法核实、军事积弱不振、法律丧失效用,只能依靠散漫的村庄、低效的文官、空洞的道德支撑一个臃肿帝国。这一切导致了明军的溃败.到了1607年,户部已经欠发边饷及商价164万两。户部尚书赵世卿为此“颜欲焦,心欲碎”,他给皇帝上书“太仓如洗……九边之士枵腹告急;额内者之(军饷
)支调尚难,额外者之(宫廷用银)严催又至”。说明这个时候除了皇帝的内库外,国家及地方的财政储蓄基本枯竭。
万历皇帝这个时候才做出了少许的让步,取消了每年从国库支取的20万两买办银。但这已经于事无补了,压垮大明王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眼前了。1615年,镇守辽东半辈子的李成梁去世,几个月后,努尔哈赤称汗,建立了后金,三年后在盛京以“七大恨”的名义举兵伐明,朝野震动。
兵部拟出300万两军饷的预算,户部正在东拼西凑时,贵州、四川、湖广三省又爆发苗民起义,三省税银被当地截留用作剿贼,这时大明亡国之相尽露。
最后明庭正式临时宣布加派200万两白银的田赋来作为辽东军饷,史称“辽饷”。本想毕其功于一役,谁料迎来的却是萨尔浒战役的惨败。此后辽饷就再也没有停过,成为明末的财政黑洞,。
1637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面对辽东战事未定、内地农民起义燎原的局面,决定再度加征“剿饷”。这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征的田赋越多,放弃田地的农民越多,农民起义就越壮大,需要的镇压军饷就越多。一心想要挽大明狂澜于既倒的崇祯,决定赌一把,在1639年再度加征用于练兵的“练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