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孩子,父母,自己的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也好,孩子也罢!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脾气和情绪,人之间的接触久了,肯定也有摩擦,家长和孩子也是不例外的!
中国的父母为什么喜欢打击自己的孩子呢?中国的的育儿领域强调的是孩子的顺从性,例如:听话的孩子就是个好孩子(不管孩子心理愿不愿意)不听话就得挨批挨揍(不管孩子有没有理)!
中国家长的心理定位:我是你爹,什么事都得听我的!不顾孩子的一切分歧和矛盾,反正我就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
美国式教育也称:鼓励式教育,强调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长大以后他就会离开!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家长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答案是非常爱,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家长,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爱孩子!
但就是因为太爱孩子了,怕孩子长大之后受委屈,怕孩子出现什么意外,怕孩子学习不好,他们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控制!
只要孩子听话,家长就不会每天担心受怕,但是只要孩子做出的行为超出家长的控制范围,超出家长的理解范围!那么又会采取另外的手段:打压!然后让你又回到了控制范围之内,
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所以总是打击你,总是恶言恶语的揭你的短,好让孩子觉醒!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也没有权利改变他们,他们同时也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受害者!这种家庭教育只能靠我们自己觉醒之后,才能够阻断!不再认同父母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良好的开端,同时也是觉醒的开始,我们应当时刻反思,这种教育模式的利端和弊端,总结出更加完美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隔壁家的谁谁学生,他每年考试考全校第一,还那么勤奋又有礼貌,你怎么不像他?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父母想要促进孩子而说的一句话,在孩子看来是那么地不能接受。
“你的言下之意是,不要我咯?”孩子反驳。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
1. 傻瓜,你真笨。
行为:对孩子直接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数落孩子。
结果:孩子被贴上了标签,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直接用“笨”来逃避现实。
应该做:无论孩子做的事情再怎么不合常理,也不能贬低孩子的人格,用侮辱性语言攻击孩子,孩子正在被引导的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不是让他记住“笨”的标签,而是让孩子学会下次避免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 你就是个废物,什么都不会。
行为:对孩子也是人身攻击,自信心降低。
结果:年幼的孩子会自卑,自暴自弃以外散失做事的动力和信心。
应该做:对事不对人,只探讨事情的做法,不攻击孩子的自尊心。
3.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行为:用听话来约束孩子的自主权。
结果:站在高度用道德指责孩子的结果,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能独立的人。
应该做:和孩子探讨事情的由衷,一起分析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
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而赞扬别家的孩子?
那是因为每一个父母的心里:有一个不被自己接纳的小孩。
父母的担心:
1. 害怕因为赞美自己的孩子之后,而使得孩子骄傲不再上进。
2. 父母心中有一个高标准的自己。
那些在父母自己幼年时的被要求,被期许,所有自己没有实现过的梦,希望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得到实现,就像格式塔的未完成,那些童年没有完成的事件,希望在另一个时间段里,另一个角色里得到实现,于是有了,拼命希望孩子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遗憾。
3. 父母无法真正接纳“内心的小孩”。也就是没有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不完美才是常态。无论是接纳自己内心小孩的犯错,还是现实中接纳孩子的实际犯错,都应该知道,孩子犯错上帝都会笑。那是因为孩子正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为的归正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地引导,这样地引导不是硬性的要求,更像是朋友式地交流。
怎样才能改变总是贬低孩子的行为?
1.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3. 当孩子犯错时,先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要先提自己的感受。了解孩子真正的情绪反馈之后,在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4. 再提出善意建议之前,记得先夸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5.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同样也是对事不对人的赞美,由衷地赞美。
我是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萤火虫老师,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特邀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李妍琼老师编写,头条号:燕子心与心说psy,欢迎关注。
我个人认为,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都是以“都是为孩子好”为前提的,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因为孩子没有达成父母的要求:
孩子没有实现父母自己的梦想
一个家庭中孩子的降临,承载着父母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美好的祝愿和期待,也是“沉重的负担”,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比如,父母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却期待孩子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如果没有实现呢?贬低孩子:“真笨”。表面上看起来是父母对孩子表现不满意,其实是父母缺乏自信、自卑的心理的真实写照,缺乏自信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自己实现不了的目标要求。那么此时的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父母应该关注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都说是身教重于言传,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可以与孩子同步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同步互动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很好的理解对方,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上一篇:全国二卷理科,高二期末考422,很崩溃很崩溃,怎么调整心态坚持下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