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问如何唤醒一个青年人拼搏奋斗的精神?
自己的,的人,年轻人请问如何唤醒一个青年人拼搏奋斗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请问如何唤醒一个青年人拼搏奋斗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唤醒一个青年人的拼搏奋斗精神?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找出不拼搏奋斗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牛唇不对马嘴,說也是白说。经过粗浅分析判断,得出三种不奋斗的原因:1,方向目标不明确。2,养尊处优,3,既不努力,又想得到(怨天忧人)。
1,方向不明确,这种青年,不是不拼搏奋斗,而是把所有方向考虑的太复杂,原因是!想方向问题都存在两面(好坏)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忧柔寡断,徘徊不前,也就是所谓的不拼搏奋斗,
这种青年,不需要唤醒。原因是他本人一着不停地确定目标,始终确定不了,目标确定自然会产生拼搏奋斗精神。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种人十分需要高人点拨,就是!高人一点,马上会通,会迅速明确目标。
2,养尊处优。这种青年,生活条件优厚,基本吃喝用度花消,不成问题。如果想让富裕青年产生拼搏奋斗精神,必须有一个可刻条件:让生存的困境激发他“拼搏奋斗”的斗志,仅此一法。
关于富裕青年,解决拼搏奋斗的办法是:让他置身于艰苦求生的困境中。切身体会求生(生活)的道理,自然会产生拼搏奋斗精神。如此叙述!可能不明白。换种说法就是:父母为了培养他独立社会生存能力,暂称切断给予他的生活来源,让他在社会历练,感悟求生道理,最终达到产生拼搏奋斗的目的,已就懂了安身立命的道理是什么。
3,既不努力,又想得到(怨天忧人)。这种青年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明白,典型的好吃懒做,怨声载道,扶不起的阿斗,就让他等着天上掉馅饼好了。
这样回答未免不公!本不想如此,但是!对这种青年,实在是半点法子都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唤醒年轻人拼搏奋斗精神的办法只有生活的挫折和压力,实实在在的生活会教会他(她)如何作人处事,创业立世,面对生活的纷纷扰扰。高深的教条理论说教对他们无济于事,也无异于对牛弹琴,他们会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说了你可能还不信,现在的好多年轻人任性自负,年纪轻轻却很世故,一副玩世不恭看破红尘的架势,任你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很难奏效,似一潭死水击不起波澜。
我们知道创业奋斗永远是一个人的立世根本,创业奋斗毕竟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亲力亲为,你不自知你叫别人怎么做,因此,也别指望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只有自己觉醒,感知有压力,身肩重担,有了这个意识就意味美好结局的开始。
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要珍惜这笔人生财富,善于把握时机,努力进取,毕竟你们还任重道远,写好人生浓墨重彩的第一笔是多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有在睡梦中的人,才需要去唤醒,你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还沉睡在睡梦中吗?我觉得这个提问是消极的,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激情,都很懒惰一样,这个观点是欠考虑的,即使有懒惰不想工作的人也是个别现象,还不能代表普遍的大多数。
现在的人他们从少年时就是受到很正规的教育,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家庭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读完了书之后进入社会,去学技术、去职场工作,去工厂上班,或者是去做生意等等,可以选择的道路是很多的,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从而也有了初步的多方面的创业和尝试,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积累过程,鉴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环境,每一个年轻人都会很勤奋,很努力的,也会有他们自己的出路,也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唤起一个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其实非常不好回答。某虽不才,但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很多的领域切入,比如心理学,职场学,但我更想从“公司层面的管理实践”尝试去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中国,年轻人,相对非年轻人要好管理一些,为什么?因为年轻人,有精力(排第一位),有意愿创造价值(排第二位,即使某位年轻人把自己的意愿隐藏得很深,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之所以把精力排在第一位,这是相对于非年轻人而言,但为什么年轻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精力”呢?因为“上级”在这里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和引导空间。这也是很多“上级”常常都明白,却又不擅长应用的地方之一。
因此为了唤醒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上级”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也可以是,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师徒关系,长幼关系等等)。为了继续写下去,在这里啰嗦一句。我们大力倡导的公平关系,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其实在工作生活中,这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平等只是“人格”上的平等,但关系并不平等,资源的掌握也不公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上级”认清自己的定位,就是你急不得,快不得。不要想着,“袖手旁观”“甩手掌柜”,“一对一严防死守”,等等,这些追求“无视”、“轻松”、“速成”的思想,在上级这儿都不适宜。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要琢磨,要思考,要付出“成本”才有可能会“引导”或者“打动”于他/她。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天下道理该讲的都讲了,该发生的故事都发生过,“激发年轻人的斗志”这个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容易健忘而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