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简述中国漆艺髹饰技法的演变?
漆器,技艺,大漆简述中国漆艺髹饰技法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简述中国漆艺髹饰技法的演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漆在我们国家叫国漆,也叫土漆。我们国家使用生漆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在漆器业,“髹(xiū)”这个字是这个行业专用的,指的是用漆来漆东西,"以漆饰物谓之髹"。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漆器已经很难再见到,日常我们见到的用油漆喷涂的器物,远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漆器。
漆器,大多指的是经过髹饰的手工艺品,源自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的产物叫做漆器。
中国漆器工艺最早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木胎漆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日用品。漆器的原料是取自漆树流出来的乳状液体,称作为生漆。古人发现将木碗等器物上涂抹这样的液体,能够持久耐用,并且还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因此漆艺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在商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不少漆器物品,并且不乏精美,漆器髹饰技艺已然被当时人们熟练运用。
中国漆艺的历史源远流长,髹漆艺术更是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一路走到今天,但是后继乏人是大漆髹饰这门工艺面临的最大困境。
一路由河姆渡走来,历经 7000 年风雨与嬗变,漆器第一次进入皇室与贵族的生活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次的改变颠覆了青铜用器的“一统天下”,完成了第一个对社会高端阶层生活领域用器的全面换位。虽然此时的漆装饰还仅仅只是彩绘、早期犀皮、针刻戗划、金箔螺钿,但其生活用器的高端和价值观念深植人心,又兼时人因往生理念而致的厚葬风气,使其在瓷器、瓷釉成熟之前占据了整个中古生活器皿的主角。
由于瓷器的疾速成长,漆器不得不寻求和延续其存在的价值。整个唐代成为今天大部分漆装饰技艺的滥觞期。由于皇室和高端市场的持续追捧,漆艺存续了由唐代至民国 1000 年的辉煌期;同时在此期间也未出现可取代其地位的其他外护媒材,低端市场平民阶层对生活用器的普遍要求,使得髹漆木器或高端漆器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直至现代塑料的普及使用。
荆州作为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所在地,楚式漆器可以说代表着当时中国漆器技艺的最高水平。同时在今天大量出土的精美楚式漆器,又证明了一个事实,楚式漆器是中国漆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利用当地盛产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而制成,古称菠萝漆器。徽州漆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传统技艺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闻名遐迩,素有“宋嵌徽器 ”之誉称。
早在宋代,徽州细嵌螺甸漆器即以誉满全国,有“宋嵌”之称。明代隆庆年间,徽州人黄成著《髹饰录》,提出“巧法造化,质则人事,文象阴阳”等美学法则,至今对漆器工艺的发展还有参照意义。建国后,徽州漆器不断发展和创新,漆器工艺品逐渐增多。
漆器的主色是外墨内朱,高艳度,强对比,朴素中显现华美,典雅卓绝。漆胎主要有木胎、竹胎、皮胎等。漆器品种繁多,不但应用于装饰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髹饰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漆器的装饰方法,除了彩绘,还有雕、嵌、描、刻、填、堆、戗等百余种,主要称有“脱胎漆”、“螺甸漆”、“彩漆雕填”等类。
脱胎漆又叫“夹综脱胎”,是最早发展的漆器之一。它精致光滑,在漆器上画有花草和诗句,同时可以制作古庙中大型的脱胎佛像。螺甸漆亦称“嵌螺甸”,是用螺甸嵌入漆器,有人物、山水、花木和鸟兽等图形,五光十色。彩漆雕填即刻漆,它是在制作成功的漆器上填上彩色花纹,然后再进行极细致的雕刻,代表这类产品的有屏风,其雕刻的景物细腻动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海派犀皮漆髹饰技艺诞生于上海十九世纪末上世纪初。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西风渐进,东西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传统的犀皮漆髹饰技艺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的配料、纹理、色彩和髹饰工艺诸方面有个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犀皮漆髹饰工艺。
海派犀皮漆髹饰工艺最主要的特点是大胆的融入了西方油画色彩的造型手法,丰富了传统的犀皮漆红黑黄基本色调。使作品的色彩更加多色和斑斓。
海派犀皮漆髹饰工艺另一个主要特点是选择天然的动植物镶嵌,表现自然的质感。在点漆的时候将其它材料(秘制)掺入生漆之中,稳定色彩的调性,解决了纹理在任何是湿度下都可随时打磨,确保作品色彩的清晰,纹理鲜明活泼。
海派犀皮漆髹饰作品突破了传统小众市场的局限,将传统的文房四宝、屏风、橱柜、漆盒推向更大的市场空间,它所制作的挂件、吊件、摆件和各类典雅的饰品在传承基础上满足了海派都市审美和使用的需求。
另外还有绛州剔犀技艺,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它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天然大漆(是指从漆树上采下来的漆液,也叫生漆、国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积达5~8 mm(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历时4个月之久),然后用刀以45°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刀口上宽下窄,进刀深峻,棱面分明,线纹圆润,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因刀口断面清晰,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所以又被称作“云雕”,在日本称之为“屈伦”。
据史料记载,漆器髹饰技艺始于浙江,绛州艺人引进后,结合本地漆器特点精心研制,创造了具有北方特色的云雕漆器。云雕漆器是采取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技法,完全纯手工制作,以制作精巧、造工卓异取胜。 《中国书艺美术大辞林·地方传统工艺分布》上记载有“新绛‘云雕’”。
作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云雕”这一传统手工艺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4代的磨练,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涌现出一批如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匠师,影响遍及江河流域;嘉庆年间,绛州名匠张凡娃结合本地特点加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雕漆工艺,使这一特殊工艺才得以扎根发芽、流传至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云纹剔犀盘和安徽省物馆藏署名“张成造”的如意纹剔犀盒,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云雕产品当时主要供宫廷使用,民间极为少见。
《山西通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清朝末年,皇室衰败,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解散,流落民间,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这种背景下,宫廷云雕艺人纷纷汇聚于此,重操旧业。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初,新绛已有王思恭、赵普元、薛仙基、王小虎等12家漆器作坊。 1958年,新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绛工艺美术厂,使得云雕漆器工艺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