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徽失联教师周安员疑似自杀身亡,您想说点什么?
老师,教师,职称安徽失联教师周安员疑似自杀身亡,您想说点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然,我说职称是一线老师的“光荣与梦想”,但可能对不少老师来说,一辈子却没有“光荣”,只有“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老师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有的老师甚至因为“梦想”破灭而失去了生命。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最近发生的有关职称评定的令人心碎的悲剧——
2018年11月8日,周四下午4点左右,由于对学校工作安排、绩效考核和职称制度的不满,武汉某中学44岁的数学老师张某某从教学楼四楼跳楼身亡。
张老师的遗书中有这样的句子:“……涉及到职称晋级,像我们这些主课又没有什么竞赛,更缺失了班主任那块的评分,自然没有什么优势!难道我们这些老师,职称就不需要晋级了吗?大家都是看工资吃饭!我没有那么神圣,所以我大胆说出来!因为这一切,直接导致了我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的丧失……”
他还写道:“……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活着的老师和同事们以后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更有人情味的世界。”
2018年9月13日早晨6时许,河南洛阳某中学52岁的初三班主任、数学教师王某某跳楼自杀了。临终前,王老师编辑了生前的最后两条短信。
一条短信内容为:“我是自杀,以此表达对教育局及学校的失望,原来拖欠工资,现在各种各样检查、乱七八糟档案、名目繁杂培训、职称不公。”另一条短信内容为:“期望真正的教育。”随后,他便从学生宿舍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我看到有关报道说,王老师为准备评副高职称已经好几年了,按照评副高的条件――优质课、模范、课题或社团,王老师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2009年获得洛龙区优质课二等奖、河南省初中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2012年获得洛阳市教育局优质课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班主任。可还是达不到评审条件,原因是缺“课题或社团”一项。而课题要先从学校报到区里,区里批准了再开始,据王老师反映, “工作量可大,一个人弄不成。我弄过一次,好几个人合作,每人分一小块任务,我都整了几个月。申报到批下来,一年多时间,要整各种材料,在电脑上,难度可大。”
因为对职称评定感到绝望而自杀的老师毕竟是极个别的,但虽然没有自杀却深感职称评定不公的老师却绝非个别,而是千千万万。
我曾任教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有一名叫“唐燕”的老师,无论教语文还是当班主任,都非常优秀,深受孩子喜欢与家长好评,同事们也觉得唐燕很优秀,有一次申报市里的一个什么奖,她却没有被评上,因为缺了个什么证书,加分自然就吃亏了。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以人为本,还是以“证”为本》的文章,发表在我的“镇西茶馆”上。开篇我这样写道——
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个别的——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更不用说学生及其家长了,明明都觉得某老师优秀,可放在“客观公正”的“硬条件”面前,他却“优秀”不起来。相反,另一位大家都认为“很一般”的老师却能通过同样的条件“一枝独秀”。这是些什么“硬条件”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各级荣誉称号、各类获奖证书,包括发表的文章,等等。有时候,两位旗鼓相当的候选人如果PK到最后,甚至连诸如多一面“班级卫生流动红旗”都会成为“压死”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着活鲜鲜的“人”不管,眼睛只盯着那些死板板的“证”,这样的评选,越来越让我觉得怪怪的,甚至有些奇葩。问题是如此奇葩的评选都是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真让人无语。
我不是反对看证件之类的硬条件,而是说,首先应该看人的评价——就是学生、家长、同事对他的评价,最后再看各种证书。
唐燕工作15年了,现在还只是一级教师。我校还有一位工作25年的一级教师,叫“蒋长玲”。她也非常优秀,课上得好,班带得好,教学成绩也很突出,可就是评不上高级教师。好在她心态很好,在一次演讲中,她说:“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
唐燕和蒋长玲是不可能为职称自杀的,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像她俩一样,对职称有着超然恬淡的心态。何况,老师们为自己职称而努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为职称而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建立中小学职称制度的初衷是什么?我查了查2015年人社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上面是这样说的:“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大家看,“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可这良好的初衷达到了吗?
我有一位朋友叫“王开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珍爱生命,远离评职称》。文中有这样的话:“无论是职评顺风顺水的老师,还是遭遇滑铁卢的老师,大家无不对职评深恶痛绝。”
说“大家对职评深恶痛绝”可能有些过,但相当多的中小学老师对现行职称制度不满意,这是事实。
究竟有多“不满意”?不能仅仅凭感觉,得用数据说话。因此,最近我以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为平台,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搞了一个以职称评定意愿为内容的调查。这次调查从2018年11月15日至22日,为期一周。
参加此次调查的教师为38694人,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直辖市的教师占比3.58%,省会城市和一级城市的教师占比8.41%,二线城市教师占比30.45%,乡村教师占比最多,为57.21%。这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基层教师的分布状态。所以这个调查结果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另外,中小学教师占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分别为小学40.47%,初中38.4%,高中17.03%,幼儿园教师和职业中学只有1.51%和2.44%。可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国家职称评定更加看重。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公立学校,占96.42%,民办教师仅3%。所以各项调查题的结果,大多反映的是公办教师的意愿,不过民办学校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也和公办学校差不多。
下面我就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述评。
第一,公办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难。
前面我说了,这次参与调查的老师主要来自公办学校,所以我这里说“公办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难”,并不意味着说民办教师晋升高级教师就容易。这点是需要说明的。
调查数据显示,公办学校教师中10-30年以及30年以上教龄者占调查总人数80.5%。 这些教师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可大多仍为一级教师(51.41%)和二级教师(34.88%),被评为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0.37%,正高级仅有0.14%。调查还显示出极少数老师没有参加任何职称评定。
第二,教师对国家现行教师各职称等级评聘的标准了解不清晰。
面对“您是否了解国家现行教师各职称等级评聘的标准条件”的调查题,表示“非常熟悉”,只有30.91%,不到三分之一;而表示“了解一些”的占51.54%,还有17.41%的调查者表示“比较模糊”。其实,国家的有关条件和政策是比较清楚的,之所以还有不少老师了解“比较模糊”,可能与基层学校在评定职称过程中,对政策的宣传不够充分有关,这导致老师们感觉政策不透明、不公开,这也是教师们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别克威朗,没在4S店保养,在保修期内,发动机出现异常抖动,4S店不给保修,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