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信兰亭,才算是懂书法,这样的老话茬,应该如何解读?
王羲之,书法,兰亭不信兰亭,才算是懂书法,这样的老话茬,应该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信兰亭,才算是懂书法,这样的老话茬,应该如何解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敢于怀疑是好事!
我一向不喜欢人云亦云,一句名言,不管是大家也好,圣贤也罢!只有经过自己验证的,我才承认它的对与错。
对待《兰亭序》也该如此,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再去理解,消化这些质疑,理解了,消化了,你再去承认,再去推崇。
或许是能力不够,我对《兰亭序》也有一些质疑,所以,我习《兰亭序》很少,远远不如《圣教序》。比如大家提出的与书圣的其他风格不甚相符,还有就是《兰亭序》中字的难度也比《圣教序》低,章法也不是王羲之书法突出的,我唯一认可的事《兰亭序》的牵丝笔意是所有法贴最好的,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质疑是件好事,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知,可是,质疑了不去思考,不去解决,仅仅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突出自己,就没有意义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将时代遭际里的个人命运、个人情趣融会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以笔墨技法宣泄挥洒,成为一个时代文化心理和文化形象的标志,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流衍为大量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它揭示着中国文人“悲欣交集”的精神世界,在千古莫易的帝权社会里成为自寻解脱的潜流,在生生不息的文人心境里成为难以泯灭的主流。精神潜流和文化表现的主流,其间关系复杂幽徊,在日益开阔的世界文化格局里表现出无比的魅力,也发生经常持久的困惑。总体言之,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具有中国古代封闭性文化发展的线性特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兰亭序》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兰亭序》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亚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不二经典。
3,《兰亭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作者立足于兰亭盛会,重在兴怀、抒志。羲之文如其书。其书妍丽劲健、力透纸背,其文隽永飘逸、入木三分。寓沉郁顿挫于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暗藏锋芒。兰亭集会规模盛大,三教九流,群贤毕至。其中不少贤士名流代表当时封建士大夫一族,他们崇尚老庄玄学,追求清静无为。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使其生活放任自由,消极颓废;而王羲之独秀一枝,并著文批判之,实在难能可贵。与东晋文坛追求骈辞俪句、华而不实的文章形成显明的对比,以重内容抒心志求真务实的语言实践批判了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的兰亭,应该是指兰亭奖,这是国内目前除了国展的书法最高规格奖。代表着中国当代书法的至高境界。信兰亭,才能懂得当代书风,才能更好的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晋代以后,《兰亭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直到宋代都极少出现质疑的声音,而苏轼的一段话才真正开始对王羲之书法权威的挑战。《苏轼文集》中有一段对话 :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黜安居士(黄庭坚晚号)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黜安亦云。”他日黜安当捧腹轩渠也。
苏轼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这段话里苏轼借用张融所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旨在破除权威,打破约定俗成的规定和规律。只有打破偶像崇拜,思想才能不断得以解放,“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上一篇:英国前驻美大使称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是为了泄私愤,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