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
书法,书法作品,作品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
每个中国人看到一篇好的字,或是写字好的人都很羡慕,赞不绝口。
从古至今,一篇书法作品的雅与俗,是作为一名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何为雅?雅,是指作品的质量是否正规、标准或是否可以从作品中看出高级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从作品中看出书写者的文化底蕴。当然,这都是高层次的欣赏水平了。再者,一篇作品的雅俗,还应从作品能否看出字形以至用笔的出处(作者学习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碑帖)。作品的档次与书写者的水平有关。
总的来说,高雅与低俗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因为这与欣赏者的水平也是有关系的!个人拙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作品的雅和俗(原创)
雅俗共赏是艺术的奢望,也是终极目标.既适合于己,又满足于专家学者,同时让不擅于此之人也欣赏。她展露的是一种包容性。
因为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除了人的品行、学识、修养,以及技巧的锤炼以外,对雅和俗的深刻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书写的效果.
对作者来讲:\"雅\"就是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为成名成家、入展获奖、迎合市场和取悦评委而创作。
\"俗\"则是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不矫揉造作,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百姓之中。
对作品来讲:\"雅\"就是追求清新典雅,一种书卷气,一种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品位。\"俗\"乃是自然天成,纯真烂漫,不饰雕琢,一种适合大众及普通百姓的欣赏品位。
这种包容性的\"度\"很难把握,需要长期的累积和调整去不断完善。
雅是一种境界,俗乃是本真。
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讲究的是中和之美。
但必须是先做一个既\"雅\"又\"俗\"的人,而后方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大作.
也许你会说:“阳春之曲,和者甚寡”。我想,若你的创作境界还没有到那一步,就不要去写一些连咱中国人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幅书法无所谓雅俗,而在于其精神内涵如何。
关于书法雅俗的问题,历代书法家都争论不休,而主流的书法大家倾向于将书法雅化,追求“雅书法”,从而贬低“俗书法”。但是纵观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之所以会产生“雅文化”,正因为它是在“俗文化”的基础上才孕育生长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俗文化,其实也就难谈到雅文化。
书法就好像一个鲜艳的花朵,而俗文化正是孕育这朵美丽花朵的土壤,离开了它,就没有“雅文化”“雅书法”了。
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发展,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因此单纯的论断一幅书法作品是俗书法还是雅书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具体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雅”与“俗”做一个界定,以便更好的谈论剩下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惯用语中,“雅”往往代表着好的一面,而“俗”则代表差的一面。但是,这两个字最本初的含义并不是这样。比如,我们都知道诗经中有《大雅》诗歌,也有《小雅》诗歌。而关于诗经中的“雅”,指的是“正”的意思。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被后世的人称之为《毛诗》。他们俩为这篇《诗经》做了一个序言,人们称之为《毛诗序》,这个序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被看作是最早的文论。在这篇序言中,他们俩这样说: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在这里,他们解释了“雅”的含义。其实所谓的“雅”在一开始,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上级统治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因为各种事情关乎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雅也分为大雅和小雅。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赋诗言志”的传统,而且掌握知识的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互相之间说话常常引用《诗经》里面那些优美的语言,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在这里特指《诗经》,其实就是针对古代士大夫之间赋诗言志的传统而言的。
所以后来,雅也就有了现在雅致、幽雅、淡雅和典雅等意思存在,指的是那些高级的,被人们所崇尚的东西,美好大方的事物。
在《诗经》中,与“雅”相对的,是风。“风”在《诗经》中是也是一种文体,《毛诗序》这样解释“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可以想见,风其实就是广大民众的情感、遭遇。我们知道周朝时期,有采风的制度。而我们现在一些艺术家到基层去进行艺术考察,也被称之为采风。其实采风就是观民情、知民俗。而风常常与“俗”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了“风俗”的说法。
因此,雅一般来说被指为是上层统治者的对话语言,而“风”则被指为下层人物的对话语言。从源头上来说,雅俗本来就没有确切的褒贬含义。
因此,后世的人在谈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明清尚势”的时候,其实就在讲我们应该书法雅俗的比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魏晋一直到明清,实际上整个书法史,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艺术普及化、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联系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而魏晋书法之所以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推崇,实际上就是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存粹的追求“雅”艺术,追求“雅文化”,将这种追求深刻的融入到了他们内在的生命体验中,所以就有了“韵”,而我们所说的“韵”,不仅是完全主观性的东西,而且是完全贵族的东西。
因为我们知道,在魏晋时期,能够学书法的人,不是贵族,就是皇帝。普通士大夫,寻常百姓,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就更不要奢谈学习书法了。
上一篇:你被打过吗?为什么被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