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纣王,的人,部族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改朝换代从来只有血淋淋的杀戮,传说中的三代自然不会例外。一个建立在人口至少减半和原有统治集团彻底玩完基础上的“仁”,想来只有胜利者才值得欢呼吧。
“以至仁伐至不仁”是孟子说的,但他想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原文剖析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句话还贡献了另外一句经典“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本意,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后面则是说:我(孟轲)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他的意思就是说,别扯犊子。
史书上的解释大抵上是不足采信的,但商周之际在正史、文献甚至小说中都有所涉及,不妨籍此来探讨一下吧。
武王伐纣事件始末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史记.殷本纪》
看似热闹的起兵最后却虎头蛇尾地变成了一场阅兵,根源在于周武王的底气不足。论武力殷商的战争能力有目共睹,尚在半游牧阶段的西岐何敢班门弄斧?自武丁时代起的羌方、鬼方等挑战者和当下的东夷都成了仪式上的祭品,孰知西岐就不是下一个呢?
▲孟津观兵
而后人没看到的则是孟津观兵其实并非是半途而废,而是姬发同志立威和诸侯站队的一次会盟,结果则是西岐分清了敌我并做好最后的准备,而真正的机会也快到了。
两年后的殷商,比干被杀,微子贬为奴隶,箕子被囚禁,说明了朝歌贵族阶层内部的分化;而乐师带着礼器跑到了西岐,则透露了殷商的底细;而东夷的骚扰则再次带走了商军主力,讨伐条件终于成熟了。
接下来便是牧野之战了。
▲牧野之战
鉴于篇幅,这一段就不赘述了,但需要澄清两点:
第一,没有倒戈事件。
▲这是一场偷袭战
牧野的激烈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倒戈这种开门揖盗的行为也最多是个别行径而不可能整体而为。至于七十万武装的奴隶或者战俘更加是无稽之谈,先秦时代的战争是贵族和公民的特权。甚至可以断定如果放开奴隶的镣铐并给予武器装备,恐怕当时商军就完蛋了,但临时征调缺乏训练的平民上战场导致战斗力缺乏确实事实。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逸周书.世俘》
纣王自焚并没有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后续的反抗持续了数月并延伸到东海之滨,从歼灭和俘虏的人数足可以看出抵抗的激烈程度。
甚至前文中,一辈子鼓吹“仁政”的孟子也对于《尚书》中的描述提出过质疑:都说仁者无敌,为何还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第二,帝辛高贵的谢幕。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史记.殷本纪》
▲帝辛自焚
我们不能将“衣其宝玉衣”的行为理解为眷恋富贵或者不愿便宜对手,如果要突围继续组织抵抗的话他有的是机会,这是“君王死社稷”的高贵死法。
总之,延续六百年国祚,创造了无比灿烂青铜文明的商国亡于半游牧半农耕的西岐部落之手。
周武王的举止极不正常
首先,是无止境的失眠和噩梦。
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后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风行,贿贿无成事,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逸周书.和寤解》
在《逸周书》的有几个章节比如《寤儆》、《和寤》、《武寤》和《武儆》都记载了姬发的噩梦以及次日凌晨召唤弟弟周公旦前来诉说和寻求安慰的过程。
姬发的梦境有小人坏事,民众不服和伐商失败,也许还有兄长伯邑考那血淋淋的肉饼,因此彻夜难眠。梦境一直延续到灭商成功,这也是武王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翦灭殷商和稳定天下带来的沉重压力,毕竟对手是何其强大的巨无霸啊。
▲如同《周易》,靠这个吃饭的人也不少
还好有周公在,他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来缓解兄长的担忧,从后世的《周公解梦》原来是周武王的专用品。
第二,战场动员令有玄机。
“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尚书.牧誓》
▲纣王和妲己
这是周武王在孟津汇合八百诸侯之后发布的征讨檄文,简单翻译一下吧:商纣王只听老婆的话,不认真祭祀祖宗,不用同宗兄弟当官,却推崇信任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用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违法作乱,残害百姓。
与后世“罄南山之竹,难书其罪”的追加编排不同,《牧誓》里描绘商纣王也没犯什么大错,甚至用现代观点来解释尚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比如尊重女性,武丁的老婆妇好也是优秀的女将领,不迷信同宗,用人不拘一格。
不管如何,用对方的家事作为讨伐依据似乎很虚伪,这些罪不至死的行为远不足以支撑改朝换代的正义。
第三,亵渎尸体的深层原因
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逸周书.克殷》
轻吕就是剑,黄钺是大斧头,“折”则是砍头的意思,姬发在帝辛烧焦的尸体上用弓箭、剑和大斧头轮番伺候,并将地方的人头挂在城头。
这一幕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也对曾经的君王干过同样的事情,但很多人会说,那是血亲复仇,是正义的。
然而,姬发也是。哥哥伯邑考被剁成肉酱,父亲被囚禁了七年,祖父季历被商王囚杀,这跟伍家的父兄之仇不相上下。
但在一天之前商还是西岐名义上的宗主国,而帝辛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天子,还好亵渎天子尸体的事实被后世儒家给选择性地忽略了。但姬发这是想干嘛呢?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血亲复仇的仪式感吗?
之所以将帝辛的头颅高高挂起,主要还是为了震慑人口基数远远大于西岐的殷商遗民。以小博大虽然侥幸成功,但庞大的殷商人口是杀不干净的,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
第四,后续的残忍。
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逸周书.世俘》
上一篇:新鲜野生灵芝可以泡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