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固始方言属于什么方言,什么口音,了解固始话的全面分析一下吗?
固始,代词,官话固始方言属于什么方言,什么口音,了解固始话的全面分析一下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称代词
称代词包括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固始方言中的疑问代词具有中原官话的共性。本文主要分析固始方言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中的典型现象。
(一)人称代词
固始方言与中原官话的人称代词大致相同,但是在“咱”“俺”的用法上有不同之处。
“咱”“俺”是中原官话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称代词,在中原官话中有严格的区分:“咱”指代说话双方,“俺”指代自身。在固始方言中“咱”“俺”之间的界限较模糊,很多用“咱”的场合可以用“俺”来代替。如:
(1)――姐,你刚才说啥?
――俺(咱)爸叫你。
但是,用“俺”的场合绝不能用“咱”来代替,如:
(2)俺(我)知道错了。
(3)俺们(我们)明天去北京。
(二)指示代词
普通话中的指示代词是二分的,“这”表近指,“那”表远指。固始方言中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在“这”“那”之外还有一个“聂”字,是介于“这”“那”之间的中指代词,当多个指代事物出现时,才用“聂”,如“这个不好,聂个还差不多,那个也不错”。“这个”指代最近的事物,“那个”指代最远的事物,“聂个”指代比“这个”远,比“那个”近的事物。它的读音也具有中和性,取远指“那”的声母,近指“这”(固始话中发jiè音)的韵母,声调三者一致。②常见的表指代的意义,由这三个字单独表达,或者由这三个字与某些量词复合来表达。如:
近指――这 这个 这子 这点 这些 这么 这里 这边
中指――聂 聂个 聂子 聂点 聂些 聂么 聂里 聂边
远指――那 那个 那子 那点 那些 那么 那里 那边
不同词语的指代意义各不相同,其中“这子”“聂子”“那子”较特殊,只可单用,它们的意义分别和“这”“聂”“那”相同,但后面不能再跟量词、名词,如“这子是啥东西?”。
“这”用法最灵活,可单独使用,如“这咋行”;还可以直接接名词,如“这东西真好用;最普遍的用法是加量词,组成复合代词,既具有称代性又具有修饰性,可称代事物、动作和性状,还可以用修饰语。如:
(4)这个是啥?
(5)个题不好做。
(6)那么多好吃的。
复合代词数量众多,所表示的意义由“这”“那”“聂”后所接的词语而定。“~个”一般接单数名词;“~些”“~点”一般接复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的集体,如:
(7)这点(些)米真不赖。
(8)那点(些)树长得真俏巴。
(9)聂点(些)水都化完了。
其中,“~点”偏指数量少,如“这点不够吃”。而“~么”一般后接动词、形容词,如“这么说”“这么亮”。后接形容词时,指示意义已经虚化,与程度副词意义接近,如“这么红”“那么香”中,“这么”“那么”主要表示“红”和“香”的程度,所表程度的深浅与句子语气语调有关。“~里”“~边”则一般指代处所。
二、助词“的”的用法
固始方言中“的”具有普通话中的“的”的一般用法,如“我的书”“红的”,但“的”一般发轻声。此外,“的”还具有一些别的用法,本文从持续体的语法形式和“可”式句两方面分析。
(一)持续体
持续体指某种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一般分三种情况[3]:a.静态持续体,如“他醒着呢”。b.动态持续体,如“外面下着雨”。c.完成持续体,如“他坐着”。普通话中用“着”来表示,固始话则用“的”或“之”来表示。如:
a.静态持续体――鱼活的/之呢。
b.动态持续体――他唱的/之歌走过去。
c.完成持续体――强子拎的/之一只鸡。
b中第一个例子中第一个“的”与助词“着”用法类似,表示“唱”这一动作正在持续。固始方言中“的”与“之”在这里发轻声,但表示强调时发原来的声调,如:“我正做的饭。”
这一语法形式表示哪种持续体与谓词密切相关,静态动词“站”“亮”后接助词“之”“的”,一般表示完成持续体或静态持续体,而不能表示动态持续体。静态持续体中,客观状态的持续与动作行为本身无必然关系,如“灯亮的”“脸红的”。这一语法形式表示的意义依语境而定,否则会产生歧义,如“灯亮的”,可能指“亮”这一性质,还可能指“亮”这一状态。动态动词“做”“吃”后接助词“之”“的”,表示动态持续体,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与进行体类似,如“他吃的/之饭”与“他吃着呢”意义相同,只是“的/之”强调了“吃”这一动作的持续性。完成持续体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产生了某种结果,该结果的状态持续不变,如c中强调的是“拎着鸡”这一情状,而不是“拎起”这一动作。完成持续体在固始方言中还可用“了”表示,如“他背的/之一个新书包”。
与固始相距几十公里的合肥市,表达持续体也用助词“之”(合肥话属于江淮方言中洪巢片体系)。如:
a.静态持续体――房子都空之在。
b.动态持续体――他做之在。
c.完成持续体――趴之比站之安全。
合肥话表示静态持续体和完成持续体时,在动词不带宾语的情况下,常省略“之”,如“他活之在”,可以说成“他活在”,动词和“在”之间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4]固始方言中动词后的“之/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
(二)“可”式句
“可”式句主要指用“可”来表示疑问的句式,在语感上对应普通话中反复问句或表纯粹询问的是非问。如:“他去北京了,可是的(是不是)?”
“可”式句普遍存在于信阳方言中,其中以固始方言中的“可”式句最典型。固始方言中的“可”式句有两种形式――“可VP式”和“可的”式。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可VP式”。
“可VP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正反问句。“可”在这里是专门表示疑问的副词;“VP”代表谓词性词语,即可以是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可”有体的区别:当发kei音时,表示已然体;当发ke音时表示未然体。如:
(10)你可kei带学生证?(你带没带学生证?)
(11)你可ke带学生证?(你带不带学生证?)
(12)你爸的身体可kei好?(你爸的身体好没好?)
(13)你爸的身体可ke好?(你爸的身体好不好?)
但当“可”与“VP”之间加入部分词语,共同表达特定意义时,“可kei”不一定表已然,“可ke”也不一定表未然。如“可ke得dai+VP”是问“会不会,有没有可能”的意思。如:
(14)昨天的足球赛可得重播?(昨天的足球赛会不会重播?)
而“可kei得”意思是“有没有”,其中“有”是动词,“可kei得”后不能接动词和形容词,只能接名词或名词短语。如:
(15)你可得那本书?(你有没有那本书?)
(16)可得你不认识的字?(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
此时表已然,需要在句末加语助词“了”。如:
(17)你可得那本书了?(你还有没有那本书?)
(18)可得你不认识的字了?(还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
当说“可有”时,“有”是副词,“可有+VP”表示“有没有VP,”,“可”只发kei音。
上一篇:“蚊子”也能营销?新零售时代如何减少消费者心理的不确定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