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从逻辑上讲,古代名人的诗词真的是精美的吗?
诗词,逻辑,古诗词从逻辑上讲,古代名人的诗词真的是精美的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众人一听,觉得是这么一个道理,忙问:“依你看如何改呢?” 那人提笔改为: 啼月杜鹃喉舌冷; 眠花蝴蝶梦魂香。 啼月,说明是张着嘴的;眠花,说明是睡着了的。
后来 苏东坡款待那人时叹道:“吾自此方知天下之大,奇才之多也。”
其实,那位来客所说的不通,就是逻辑错误。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
诗词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感悟的语言艺术,而作为构成诗歌基础的语言,又不是由词语胡乱堆砌而成的;相反是必须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作者要想完整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感受传达给读者,这就更需要用词的精准无误,而这所需要的正是逻辑学的知识。
李清照填有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惜春之作,全词恰似一副风景画:昨晚风雨交加,主人公因酒喝多而得以浓睡。第二天一早醒来,便急忙询问侍女(卷帘人):外面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回答说“海棠依旧”。
真是如此吗?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怎么会和雨前并无两样呢。
这里就包含了主人公的逻辑推理,虽然并没有起床观看海棠花在风雨中的变化,但她却从“昨夜雨疏风骤”,推知出了不是“海棠依旧”,而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古人作诗,讲究斟字酌句,反复锤炼。在这一过程中古人,可能只是想找到符合贴切,表达自己诗词意思和意境的词语,使自己的作品能够符合逻辑性,换句话说就是古人正在不自觉地使用逻辑学的知识。
诗词的创作过程是和逻辑学密不可分的。反复推敲精选那些美好的,可以表达作者感情的语词的过程,少不了逻辑知识的积累和使用,用最明确而恰当的概念,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不要去过分关注逻辑性,只要能体会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到画面美就行了。
感谢你的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词内在的“启承转合”规律,可看作诗词的内在逻辑。因为,这种逻辑是符合人的思维认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研究一件事情,基于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逻辑。
既然题主是从诗词精美的角度研究逻辑问题,本人以为,从时间历史流转的角度说,凡是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应该都是精美的。如果诗词作品不够精美,那是不可能流传至今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诗词的创作得遵循基本的逻辑思维,如\"推”“敲”一诗就证明“敲\"更符合逻辑。另一方面,古诗词有时会运用些夸张、比喻等手法,似乎不太合乎逻辑,但同样很精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醉欲眠君且去,天子呼来不上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诗词讲究的是意境,好像和逻辑没多少联系,其实不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 相传苏小妹偶然写出一对联: 月下杜鹃喉舌冷; 花前蝴蝶梦魂香。
苏东坡叹为妙句,于是赶紧拿给客人炫耀。那晓得有位来客看了后说道:“这两句不通!”东坡问:“何以不通?”那人说:“月下杜鹃,如果闭着嘴飞的,风吹不进喉舌,何以会喉舌冷呢?花前的蝴蝶,多半还是飞着的,并未睡熟,何以会梦魂香呢?这岂不是不通吗?”
众人一听,觉得是这么一个道理,忙问:“依你看如何改呢?” 那人提笔改为: 啼月杜鹃喉舌冷; 眠花蝴蝶梦魂香。 啼月,说明是张着嘴的;眠花,说明是睡着了的。
后来 苏东坡款待那人时叹道:“吾自此方知天下之大,奇才之多也。”
其实,那位来客所说的不通,就是逻辑错误。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
诗词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感悟的语言艺术,而作为构成诗歌基础的语言,又不是由词语胡乱堆砌而成的;相反是必须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