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红楼梦,的人,的是《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像《红楼梦》所涉及的这些终极命题和我刚刚写作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绝对性和确定性相关命题一脉相承。
人心是一面镜子。《红楼梦》提到的风月宝鉴,正是一面照尽人心的大镜子。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面镜子照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种要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成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相反,总是看见把人心当成平静的湖水,如同明镜,一切涟漪和波澜,一切欲求和冲动都不是“本心”,都是对本心的干扰和遮蔽。真正的本心则是“虚静”、“无事”、“空”。这样一种“人之镜”,不但没有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反而成了使人放弃一切,退入无所欲求的永恒虚无之境的“宝鉴”。
所以,贾宝玉无心功名,只顾风月。而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大抵已直抵曹雪芹作为一个男人心中对“存在的意义”摆脱虚无的归宿。为女人生,为女人死,哪怕为女人纠纠缠缠绵绵密密一辈子。都道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那女人呢?为男人哭,为男人笑,为男人上吊、抹脖子,外加陪男人睡觉?
这些就是男人和女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的“人之镜”不是用来照出活生生的人的,而是用来照出世界的空虚和人心的空虚,照出世界与人心的一抹平的清静和虚静,总之是照出人的“不存在”的。《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说那风月宝鉴乃“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只是千万不能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贾瑞为治自己的相思病,拿宝鉴反面一照,照出一个骷髅,吓了一跳;正面一照,照出他日思夜想的凤姐,于是忘了跛足道人的告诫,不断地照正面,终于丢了性命。
设想一下,假如贾瑞听了道人的话,继续克制自己去照镜子的反面,则相思病无疑是可以治好的;然而这样活着也只是一具骷髅,因为他在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不存在,看见自己只是一个活死人。难怪当贾瑞的家人怪罪于镜子,要架火来烧时,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整部《红楼梦》所讲的无非是:活着是假,死了是真,人是假,非人是真,存在是假,不存在(虚无)是真。贾宝玉只是“假宝玉”,只有重新变回一块无情无欲无烦恼的“石头”,才是“返璞归真”——所以又叫《石头记》。
中国传统的“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是非人、非意识;中国传统的“超脱”“淡泊”,就是明白自己反正逃不掉非人的命运和虚无的结局;中国传统的“自由”,就是取消自由意志之后的一身轻松、无所谓和玩世不恭;中国传统的“独立人格”,就是自觉地扼杀自己的个性、使之抹平在“自然”(泛)“道德”“天理”的平静水面之下,就是坚持自己的无人格。作为个人,传统中国人是完全绝望的。中国传统没有个人,只有整体。个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的工具。因此中国人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可以有灵魂。否则,注定是悲剧。
一部《红楼梦》实际上,是抽了儒道佛三家的筋。曹雪芹是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虚无感中和无穷无尽的悲怆中写下这部著作的。
所以,读《红楼梦》会给你带来不是一般的苍凉感和凄凉感。也才证明,你开始上了读懂之路了。
《红楼梦》之后,中国文学能达到曹雪芹这一高度的,也就是一百多年后五四运动时期的鲁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
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上一篇:今年是不是二本和三本院校融合了?二本和三本一样还是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