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明代历史上几乎每一朝都有弄权的宦官?
宦官,皇帝,太监为何明代历史上几乎每一朝都有弄权的宦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国之大,每天堆积的事务何其之多。所以明太祖从早到晚都在处理公事,据说,他曾在8天的时间里收到了1660份上疏和奏折。
这些奏章里写的内容大约从边境军队调动这种国家大事,到南直隶某县欠了朝廷28两白银这种鸡毛小事应有尽有。
明太祖也不是一般人,非常勤勉,起早贪黑,勉强能够把国事处理个大概。
到了第三任皇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不行了。
所以明成祖就想了个办法,组建了一个由大学士组成的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些大学士的品阶只有正五品,他们的权限也仅是“票拟批答”,尽管这些大学士们离皇帝最近,皇帝向他们咨询各种事务,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内阁大学士们没有任何的最终决策权。
而且明朝的时候,下级官员,包括地方上的各级官员都是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折的。
所以皇帝还是很累。
明朝的皇帝寿命都不长,称职的皇帝寿命更短。
明朝的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史书上记载他是个非常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被称为“弘治中兴”,年仅36岁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明武宗即位后,也许是有鉴于其父常年劳累以至英年早逝,所以他一反父亲的勤勉,整日游玩嬉戏。
明朝也由此开始了皇帝不上朝的历史。
谁信得过?谁靠得住?这是个问题——太监上位的理由。
明朝皇帝想从案牍劳顿中解脱出来就要寻找帮他做事的人。
首先外戚是不可能的,明代对外戚严防死守,为了防范外戚,连皇帝的老婆都专找小门小户出身的闺秀。
对普通的大臣,皇帝也做不到全权的信任。
这个时候,从小陪伴在皇帝身边,深受其影响和信任的太监群体就出现在了皇帝的眼前。
太监们或从小陪伴着皇帝长大,或日夜相随片刻不离,和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他们身家性命全都系于皇帝一人,他们熟悉皇帝,充分理解皇帝的用意,是皇帝最忠诚也最信赖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清理的。
弄权的大太监们都没逃过秋后算账的下场。
明太祖对太监管理非常严格,到了他儿子明成祖的时候,设了东厂,太监们活动范围就渐渐出了宫墙,权力渐大。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他为了让太监们更好的帮自己办事,设了内书堂,教小太监们认字的同时进行忠君的洗脑教育。
太监们就不再仅仅是宫廷的服务人员,他们开始以皇帝的秘书和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在了前朝。和这一过程相配合的,就是宫廷内不断调整的权力架构。
明代内廷以司礼监为首有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其中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又有“内相”之称,借由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国家事务的最终决策权,所掌握的权力大小由在位的皇帝决定,皇帝勤勉的,权力就小,皇帝懒散的,就可一手遮天。
这一制度基本成形于明英宗时期。
从此刻开始,明朝宦官弄权的历史就开始了。
所以明朝宦官弄权主要是因为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决定的,高度集权下的繁重事务让皇帝们不堪重负,又碍于祖制,或基于权欲又不愿意回归祖制,另辟蹊径下,作为贴身仆役且可以轻易掌控其生死的宦官们就成了皇帝的选择。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有意思的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皇帝的需要,开国的皇帝太祖太宗,自己都亲自带兵,掌控军队,对文官有绝对的掌控力,太祖的空印案,那是几万几万的杀,太宗诛杀方孝孺的十族,放在任何一个皇朝的中后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时间变化,皇帝对国家对军队的掌控力越来越依赖文官,而文官集团出现利益和皇家的冲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往往会导致皇权受损,比如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大头就在文官手里,土地兼并后税收困难,这就是文官和皇权有冲突了,另外还有内阁的存在会大大削弱皇帝的权力,这样,皇帝必须要有自己的知心人对付文官,因为宦官多在皇帝周边,算是皇帝的家人奴才,皇帝对他们了解会更多更全面,也会更放心,这样往往皇帝就会纵容宦官和文官打擂台,皇帝不能滥杀大臣,但杀自己的奴才谁都不能说什么,这样就会导致几乎每个皇帝都会有一个厉害的知心人顶在前面,比如王瑾,刘瑾,魏忠贤等,有两个比较例外的皇帝,第一是世宗皇帝,他不需要宦官,因为他有严嵩,还有就是思宗皇帝,这是个没受过帝王教育的皇帝,不懂平衡,上来就把最得力的狗干掉,最终亡国,但终他一朝绝大多数文官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哥哥的睿智。历史,是文官写的,维护的总归是文官的利益,所以要自己分析,历史里面写的好人坏人,要有自己的判断,但作为皇帝,把大臣分成好人坏人,把事情分对错,就是幼稚的,平衡和国家,才是皇帝要做的一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的前几任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没有宦官专权的行为,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才出现宦官专权,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朝堂之上权力开始分散,皇权凸显,致使朝堂之上各官员群龙无首,无法形成能够对抗皇帝的集团势力,只到首辅内阁势力的形成,在此之间有几十年的时间,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使得宦官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 2.明成祖朱棣谋反时,朱允炆身边的太监给与了大量的情报支持,可以说朱棣谋反能够成功,部分功劳是要归属于太监的,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为了监视百官,首先恢复了他老爹朱元璋废除了的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军事能力够,情报收集不行,所以在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朱棣建立了东厂,宦官势力开始渐露头角。 3.太监本来都是一些低下阶层的穷人,没办法才做了太监一职,但是到了朱瞻基时代,太监地位大幅度提高,明宣宗朱瞻基设立了“内书堂”,开始对太监扫盲了,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开始有文化了。宣宗驾崩,年幼的英宗朱祁镇继位,明朝第一祸政大太监王振脱颖而出,开始了宦官专权的时代。 4.明朝的太监制度注定了一定会宦官专权祸政。明朝大太监有两个权力通天的部门,一个是司礼监,司礼监有两大惹不起的头目,一个叫司礼监秉笔太监,皇帝的私人秘书,大小官员报给皇帝的奏折都有权过目了,有时暂扣截留也属正常,权力遮天了,还有比他更牛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管什么的?管盖章的,并且是皇帝的公章,朝廷官员再牛,太监不给你盖章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这两个太监头目没人惹的起,唯一的办法是皇帝不想用才除的掉。另一个权力部门叫御马监,主要掌管御用兵符,没有兵符,将军无兵,可以说政治军事都掌握在了宦官手里,这才是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 5.和皇帝的不务正业也有关系,从明宣宗开始,蛐蛐皇帝,豹房皇帝,木工皇帝,炼丹皇帝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些是幼主登基,旁支登基,为了对抗外务大臣,很容易和自己身边的太监联合在一起,致使宦官专政。 6.帝王之术,皇帝总是要立两派或是多派,然后自己来做平衡,使得各方权利均衡,利于皇帝的管理。
上一篇:发型师的辛酸,有多少人能理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