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夏天,皇宫里面有冰窖,他们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冰窖,冰块,冰库古代夏天,皇宫里面有冰窖,他们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早期的冰十分珍贵,像子冯那样制作冰床来防暑降温的做法极为奢侈,难以长期负担,有些时候只能一冰两用。如根据《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出游时就很喜欢随同出行的“冰厨”,甚至在其中留宿,与冰厨中保存的新鲜食物同享冰镇之乐。
更多时候只能选择吹风消暑
在冰块特别难搞的时代,皇帝除了储存冰块自用,还会将其作为赏赐物分发给大臣,供其解暑。这种“颁冰”的做法始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
汉朝末年坐拥“冰井台”的储冰大户曹操,即常将冰块作为珍贵物品赏赐给下属。北齐大臣高睿率领山东兵建造长城时,由于酷热难耐,也曾蒙领导赏赐过冰块,但高睿本人表示拒绝,理由是不忍心他一个人喝凉水,而让手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将士喝温水。
▍汉代长乐宫凌室遗址(图片来源:刘振东、张建锋,《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藏冰建筑——凌宝遣址》,《中国文物报》,2005)
可想而知,冰镇水果和饮料虽然勉强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却远远不足以帮助特别怕热的人战胜酷暑。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身为顶级特权人物,就因身体肥胖、耐不住热,北魏迁都洛阳后无法适应,而发动叛乱企图返回北方老家,结果事败遇害于河阳,至死未能凉快下来。
到了唐朝,不但有个别豪富权贵开始了私人用冰,而且使用方式极为奢侈。除了出现以冰为原料的冷饮,像杨国忠这样的特权人物还能打造私人冰室,内有匠人雕出的冰山,来访客人甚至需要穿上棉袄才能入内停留,制冷效果不亚于开到 16°C的空调房。
宋朝宫廷用冰量就非常巨大,每年朝廷平均要消耗 38300 段冰,而实际采冰的规模还远大于此,因为采来的冰有 40%都会在储存期间自行融化。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夏天用起冰来颇不节制,北宋徽宗、南宋孝宗都有冰水喝多了身体不适的记录。得到皇帝赐冰的大臣也远较前朝为多,除三品以上大臣外,宫内轮流值班的士兵和全年无休的史官都会被赏赐冰块。
除皇帝赏赐臣子外,高级官员也会赏赐冰块给低级官员,如欧阳修就曾赐给过梅尧臣冰块。此外,冰还作为礼物被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臣,供其消暑。
元朝的用冰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但军队在其驻地储冰解暑,就连行军中的部队都能在驿站得到冰块。
到了明清时期,冰制品就更普及了。以储冰量最大的顺治年间为例,官方冰窖的年储量可达 208621 块冰,乘以单块冰的重量(约 100 公斤),总重可达 20000 多吨。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间,官方储量也有一年 9000 吨左右。
清代北京官方冰窖藏冰定额表,单位/块(数据来源:《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清廷储备的冰块除皇室成员使用外,还对各级官员设置“冰票”,凭票供应。不过,能凭冰票领到的冰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使用,官员们往往还会到市面上去买冰。
清末北京各衙门每日应领冰块数目(数据来源:《钦定工部则例》)
除冰票之外,清朝还有“赐冰汤”的制度,在办公场所的台阶下面放上冰桶,里面盛有冰汤,供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饮用。
冰的普及
不过,唐宋以前,冰块过于珍贵,不但不能平民化,而且在权贵手里也主要用来给水果和饮料降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当然,唐朝的冰块数量仍极有限,价格也甚为昂贵,到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赏赐冰块之时都会深感为荣,如白居易就曾记录:“……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冰块要真正走向民间,还要等到物质文明丰富的宋朝年间。
宋朝有能力采冰用冰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种冰制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东京梦华路》中就记载了很多冷饮、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都以冰为原料或辅料,如“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汤后加入冰屑而成。
南宋时期的冰制品更加丰富,有雪泡缩脾饮、荔枝膏水、苦水、富家散暑药冰水等。杨万里的《荔枝歌》有“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甘霜甜雪如压蔗”的句子,对冰制食品的解暑功能予以歌颂。
至于市面上出售的冰,一部分出自是平民经营的“民窖”,这种冰窖一直到清末才出现。早期的民营冰窖还需要向王府交钱,以后者的名义营业,才能取得开窖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来源于窖冰,而窖冰是旧时传统岁时的习俗,亦称“藏冰”之称。我国南方夏季暑热,冬季结冰,故有于夏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所以不回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冬天的冰放地下室 夏天說有冰用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