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项羽打算率40万大军灭了刘邦,为何在出发前一天晚上临时取消行动?
项羽,刘邦,关中项羽打算率40万大军灭了刘邦,为何在出发前一天晚上临时取消行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是与刘邦结亲这件事,项伯选择了守口如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并不傻。他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我觉得,他内心里并不多么看好自家这位力能扛鼎的侄子。两手准备,从这就开始了。
他一手促成的鸿门宴,直接避免了题目中这场数十万人的混战,也多给了刘邦一次生存下去机会,这之后,他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是爱学习的小虫子,如果觉得我写的还可以的话,请多多关注我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要了解,项羽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要攻打刘邦的决定,是个人原因,还是当时大环境下必须做的决定。
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两次大怒
刘邦在偷袭陈留和智取南阳后,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关中腹地咸阳,可以说刘邦入关灭秦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北上救赵的项羽却没那么顺利,作为副帅的项羽,先杀掉主帅宋义,然后在巨鹿破釜沉舟,摧毁了秦军的两大主力兵团——章邯兵团和长城兵团。
巨鹿之战大获全胜后,开始挥师西进去取关中。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刘邦已提前两个月进入关中,更让项羽想不到的是,进入关中的刘邦派重兵固守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可以看出,此时的刘邦完全不是项羽的对手,此时灭掉刘邦可以说是轻而易举,那是什么导致项羽停止了对刘邦的军事行动?
我们先来分析下项羽的两次大怒,这个大怒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自尊心受伤巨鹿之战后,项羽依然成为各诸侯的盟主,其他诸侯对他是唯命是从,而刘邦占了关中不说,还阻止项羽进入关中,项羽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
怀王之约项羽与怀王可以说是有深仇大恨,在项梁死后,怀王首先夺了项梁的兵权。而项羽杀宋义,其实是在杀怀王的权威,怀王说过“先入关中者王之”,而项羽在后来分封各诸侯,也是在藐视怀王的权威。
而刘邦正是因为怀王之约,才想着做关中王,阻止项羽入关。
项羽对天下有自己的战略规划首先,项羽肯定不想让刘邦做关中王的,因为关中之地太过富饶,权利太大,让一人独享,日后势力发展必定是个威胁。所以项羽在后来的分封,将关中一分为三。
所以说,项羽决定攻打刘邦,主要原因是刘邦想要做关中王,而这是项羽所不允许的。
不管怎么说,项羽决定要攻打刘邦,对于项羽集团来说,是有利的。此时秦王朝已经灭亡,两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项、刘两个集团已由盟友变成了对手。而对这个转变,项羽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意识到了,项羽就不应该是大怒,而是大笑了。
最后,在鸿门宴上,刘邦靠忽悠让项羽打消了攻打自己的念头。刘邦反复强调自己并没有想要做关中王的念头,封锁函谷关是小人出的主意,是为项羽做准备。
而糊涂的项羽竟然相信了刘邦的话,说到底此时的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他最危险的敌人,否则刘邦是在劫难逃了。
这完全是一个灭掉刘邦的好时机呀!可惜!可惜呀!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鸿门宴,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义,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各路英雄相约,谁先进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正当兵多将良的项羽在北路灭了秦军主力后,却惊闻兵少的西路军刘邦已经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派人驻守函谷关,自己退而驻兵霸上。项羽很快带领40万大军破关而人,而此时的刘邦却只有10万人马。在那之后,刘邦手下曹无伤向项羽密告,说刘有不轨之心,加上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灭掉刘邦,于是项羽便打算消灭刘邦及其军队。
岂知,项羽的叔父项伯却在鸿门宴上,刘邦前来谢罪。范增派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他,项伯见此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危急之下,樊哙跑来护主闹事,刘邦借如厕之机一走了之。见项羽放走刘邦,范增气得一剑砍碎玉斗,大叫“竖子不与为谋”。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刘邦有心计和智谋,而项羽未杀刘邦,的确给自己留下了隐忧。随着学者们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事情不能那么简单地归结为项羽的失误。
项羽作为40万大军领袖,他的头脑真的有那么简单吗?事实上,学者们已经颠覆了这种观点。首先,项羽的40万大军中,有20余万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大多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攻打刘邦,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在诸侯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几万人去打刘邦的10万人,就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反而令其他诸侯捡了便宜。倘若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来可以兵不血刃就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来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至于刘邦,在那时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为项羽随后的分封诸侯提供了条件,才构筑了“西楚霸王”的基业。所以,项羽放走刘邦,在当时的局势下,实在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决定。
项羽真正的错误,是在称霸之后没有及时削夺刘邦的兵权,反而派其兵驻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无异于驱虎入山。后来,他错得更加厉害,独占秦宝,乱封诸侯,惹得实力颇强的田荣造反。
抛开鸿门宴不说,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就有三次几乎要了刘邦的命,可是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每一次都侥幸逃出了鬼门关。历史的转折,就存在于这些或必然或偶然的机遇之中。如果项羽射刘邦那一箭能再深一点,试问大汉朝还能建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