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父母,为先,自己的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世间,善于不善,有公德和私德之分,唯有敬孝,即是私德,也是社会公德。
所以孝是第一位的善。有了孝才会顺,有了顺家庭必会一团和气,社会自然也一团和气。社会一团和气了,必会有序向上的发展。当前的世界,是人类的世界,是人性框架下的社会。孝心为先,传承有序,伦理分明,乃是和谐的根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善孝为先,是专指儿女对于父母或尊长的基本的要求与做法。至于为什么?我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也是做人的准则,即对人行善或善待他人等等。而这都是“善”对于人的基本要求,具有“善”的社会性和普遍性。而“孝”,它则是有与“善”意义的相通之处,但更有绝对高于或超越“善”其境界的表现方式,仅对父母和尊长所付出的一份特别的自私的“爱”。对此,就可以这样说,对父母和尊长而言,所谓的“百善”只是“孝”的前提和基础,而“孝”则是“百善”最高的境界与结果。现实生活中,有善的表现形式仅为务虚的“言”,而有孝的表现形式才为务实的“行”。所以,对于那些“只说不做”的,是图有虚名的“善”;而那些“只做不说”的,才是真正的“孝”。然而,“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话的定义是非常清楚和明确的,它告诉了后世的人们这样一个鲜明而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做善容易,尽孝难”!事实也是如此,百善不如一孝,一孝胜百善,这或许是“尽孝”的最崇高最现实的责任和义务。人人有父母,人人有尊长,今天的人们如何“做”,已显得迫切的重要,它也将同样而且肯定会对后世的人们产生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能孝敬父母的人家庭一定很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很和睦,那么这个国家也一定很团结稳定。国家,国家,虽说有国才有家,但无家国不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生第一步。孝是一种美德,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能指望他善待他人吗?
网上偶尔会报道:有的人遗弃自己父母,有的人不赡养自家老人,甚至虐待自家老人。他们的孩子还是人吗?骨肉亲情是天性,连天性都没有了,还拿什么立足于这世上。何况赡养老人,让我们的父母吃饱穿暖,不流离失所,给他们养老送钟,还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乌鸦还知道反哺呢,当小乌鸦长大,老乌鸦已老之时,已长大的小乌鸦就会每天抓虫子去喂养老乌鸦,直到老乌鸦去世,难道我们还不如一只乌鸦?
孝是中国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孝与不孝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你会相信他的人品吗?你会相信他说的话吗?你愿意借钱给他吗?你愿意跟他合伙做生意吗?你一定会说不愿意,对吧?因为你不相信他是个好人。
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孝敬我们的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而且,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把“孝”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
古代尚且提倡“以孝治天下”,很注重官员的“孝德”,如果父母去世,儿子要回老家守孝三年。并设有一种特殊的选拔官员制度,由地方官把本地孝子推荐给朝廷,就是举孝廉,皇上认为这样的孝子,品德好,对家能尽孝的人,才能为国尽忠。现在我们依然提倡“家庭和谐”,注重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关键在于父慈子孝,子女不孝,哪来家庭和谐。
只有会善待自己父母的人,才能善待他人,才能善待天下万物,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爱精神。所以,孝应该是百善之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的理论思想主要是“仁”、“百善孝为先”等。这种理论个人看来永不会过时。
孔子理论思想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提出可操作的方法和解决实施实现他的理论思想。
这一理论思想想象很完美,可是千百年来很多他本义的东西都被阉割或者丢弃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模凌两可看着怎么解释都貌似有道理的东西。比如百善孝为先这种思想。在如今都还有实际需求和特别重要的意义,可现实呢?我们连老人摔倒了都不敢去搀扶,也偶尔会有报道看到对父母不孝的信息。许多的现象存在实在令人困惑不解。
如果单从理论上讲,孔子理论一点也不过过时。但从可操作和实施性理解,他的这种理论有巨大不足,应与时俱进。个人理解如今这一理论和法治结合,应该会触碰出灿烂的火花。焕发强大生机。本人理解的就这么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