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帮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习惯,家长怎样帮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语言是人类生活信息交换工具、数学是人类计量自然物质的基本工具、物理是人类认知自然物质的经验集合、地理汇集了人类了解居住环境的自然物质信息、医药学记述了人类如何辅助修复发生病变的肌体......大环境之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将业已被人类社会证实的生活与生产劳动经验传承给下一代。那么,具体到施教的家长、老师和孩子又当如何呢?
将家长和老师自认为正确的人类社会生存技能赋予孩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里边有自然生理基因遗传的基础,更有孩子出生之后跟谁学就大概率会成为谁的道理。因此,学校教育被普及之前,农民的子女多半还是农民、牧民的孩子依然放牧、帝王+贵族之后生来就被教导治世治学;学校教育普及之后,更多孩子都被送上了职业工作岗位【因为学校教育本就是一份职业工作】。
出生在中国的孩子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的孩子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商人家孩子从小就研习经营+农牧家孩子从小就练习种植\u0026养殖......教育这事儿都是父母和老师自己储备了什么就能教孩子学什么,孩子则是父母和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因为,自然生理基因只遗传生命体征,具体的生命存活能力都需要新生命萌生过后自主探索习得,而人类和其它一些高等级动物族群则由父\u0026母辈或老师负责教导。
父母教孩子适应生活、语文老师教孩子识字、数学老师教孩子算术、物理老师教孩子认知自然......现代教育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各司其职。但是,其本质核心就是父母和老师将自认为正确的人类社会生存技能传授给孩子,辅助他们实现独立自主自由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还记得我在上一篇刚刚分享的一则小故事吗?
哲人苏格拉底用一只“苹果”训教其弟子。弟子们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场景似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太陌生。
孩子们太容易“人云亦云”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上似乎更欢迎这种“人云亦云”,做作业时也同样会出现这类似的场景。
你看:
刚上一年级的垚宝儿在用“游戏”造句。
他脱口而出:“我们在游戏。”
垚妈进一步启发他:“还可以造什么样的句子?”
垚宝儿咬着笔头,不吭声;
妈妈启发着:“比如,小朋友喜欢的游戏有……?”
垚宝不干了,义正词严:“是我在造句。老师只许这样造。而且还说考的时候也要这样写。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扣分。你知道吗?”
嗓门大着呢。
这孩子自动屏蔽了“进一步思考”“换角度思考”“有深度思考”的所有可能性。
十足的一只“闷葫芦”就此诞生!
长此下去,别指望未来!
朋友,你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有印象吗?你不妨找到这篇文章稍加温习。
这篇文章被选编到初中语文课本中,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有一道题是: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
配套的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依我看,这一句不错,看似在问,实则很好地表达了来自作者的两方面情愫,一对时光逝去无法留的无奈之情;二对已逝去时光的深念之情。
但是,为什么偏偏只能设它为标准答案呢?
为什么就不可以有别的阅读体悟呢?
不是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吗?
难道上文一年级垚宝儿的言及之语便是广众阅读的求索之咒吗?
面对这样的“愚蠢”,我不可能眼看着孩子们变成不会独立思考的“闷葫芦”。
因为有效地引导孩子热爱阅读,学会思考,是为了完善自我、陶冶内心、涵养人生。绝不仅仅是为了保住占比少得可怜的“考分”。
好吧,这些孩子被组织起来,仔细地阅读作品,更多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组讨论品辨语感文段……尽可能多地赢得更广远的思考空间和体悟可能。
很快,我们惊喜地发现:澈亮的细流涓涓而至。
有不少孩子选择了文中的这一句子——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理由是: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一组精致的比喻。将“已经消逝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将“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从中读懂了时光的微不足道、稍纵即逝、无声无息……作者对这一切深表无奈、无措。一股愁绪扑面而来。
太妙了!
书读到了这种地步,才叫“痛快淋漓”!
你说:能力这么强,考分能少吗?
还有一些孩子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理由是:作者高度概括己流逝的岁月,还把时间匆匆而去比喻成“如轻烟”“如薄雾”,很独特,这些比喻很生动。 被“吹散了”和被“蒸融了”, 都是作者用心感受得到的。读起来十分真切。
怎么样?
也很棒哟!
学会批判性思维了!
哈哈,我被这样生动的阅读体悟启发到了!
我想:
把充满生机、激荡情怀、畅想美好、点燃智慧、创造未来的人生阅读之旅硬生生地浓缩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中,谁情愿?
更何况有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极其愚蠢!
不能细品!
真是荒谬!
彻头彻尾的桎梏!
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质绝不是那几个分数,而是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在阅读学习过程,没有积极地引导、训练学习者主动认知、主动批判性思维、主动思考,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养成教育”,只会遭遇到以所谓“标准答案”为学业诱饵的学业陷阱,在这类学业陷阱中每日重复着被堂而皇之地虐杀,愚蠢得浑然不知,可怜之至罢了。
再往深层次想一想:
一个人如果不能一直坚持“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挑战”,如果不能一直坚守最基本的学习新知的热情和策略,那么,所谓看得到的“真、善、美”也不过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伪真、假善、臭美一定会成了广众凡人的“行走符号”,长此下去,“丑恶”和“邪恶”肯定会大摇大摆地具象为“毒器”,为“恶”而生的“毒器”。
可不是吗?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将会成为“猎物”呢?
谁又能逃脱得了“生存危机”呢?
好好地想一想,答案自是极恐。
只有学会坚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才能够在当下不被动地成为愚蠢的“猎物”,才能够从懂得的这一刻起学会自我疗救、自我免疫!!
上一篇:三四线楼市还有未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