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公元前,战国,东周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时期,有两个历史事件可以看成是春秋阶段和战国阶段的分界点,它们分别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在这里咱们来谈谈三家分晋。
在春秋晚期,作为超级大国的晋国,主要由六家大夫控制着,它们分别是魏氏、赵氏、韩式、范式、中行氏和智氏。这六家处于互相不服,互相死掐的状态,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的状态,咱们想想,一个国家如此内斗,这个国家能好吗?
一直到晋出公十七年,智、韩、赵、魏四家合谋,将范式和中行氏一起消灭掉了,并且瓜分了他们的领地和财产,晋国由原来的六家变成了四家把控着。
而这四家中,智氏实力最大,气焰也最嚣张,好不低调,甚至想干涉赵氏的内政,改变赵氏继承人的人选。还时不时的羞辱一下韩、赵、魏三家,三家是敢怒不敢言,这个时候,吞并三家的计划其实早已经被智氏提上了日程。
有一天,智氏公然向韩式索要土地,韩式迫于智氏的武力威胁,无奈的答应。于是又和魏氏要地,魏氏也一样,迫于武力威胁,忍痛割地。当智氏和赵氏要地时,被赵氏断然拒绝了,于是智氏感觉自己面子挂不住了,就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
其实攻打赵氏表面的原因是因为要地被拒,其主要原因是智氏早就想吞并三家,这次要地其实就是故意找事,韩、魏两家既然给地就先放过,赵氏既然不识抬举,那么就先那他下手。
结局可想而知,赵氏大败,逃到了晋阳,三家穷追不舍,他们掘开晋水的堤岸,水淹晋阳,虽然晋阳的老百姓一直死守,但是晋阳这个时候已经被淹的奄奄一息了。只要再多淹一段时间,晋阳势必失守,赵氏败局似乎已定。
这个时候,智氏掌门人领着韩式和魏氏的掌门人来巡视水情,望着眼前的滔滔江水,智氏掌门人有感而发:“原来一条和可以灭亡一座城啊!”
打死智氏的掌门人也没有想到,就因为这句话,将他即将到来的胜利转变为了失败。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他说完这句话后,韩式和魏氏掌门人彼此互相瞅了一下对方,此时的他俩可以完美的解释什么叫做心有灵犀。
魏氏的总部在安邑,可以被汾水淹掉,韩式的总部在平阳,可以被绛水淹掉。其实对于攻打赵国,韩式和魏氏本来是不乐意参加的,谁知道攻打完赵国下一个会轮到谁,但是迫于智氏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来了。当听完智氏掌门人说出这句话后,两人可以说是吓了一身冷汗。
在晋阳城内部,赵氏掌门人也正在想对策,想来想去只有策反韩、魏两家一起干掉智氏才是出路。
于是赵氏便派密使见了韩氏和魏氏的掌门人,三家一拍即合,里外夹击,轻松的干掉了智氏,三家将智氏的土地和财产瓜分了。
于是晋国便由这三家实际控制着,晋幽公非但无法号令这三家,而且逢年过节的还要到这三家拜访,君臣关系完全颠倒了,真的是君不君,臣不臣。
于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诸侯的地位,于是有了韩、赵、魏三国,晋国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家是从晋国分裂而出的,所以三家被统称为三晋。
这一历史事件可以被看成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么界定春秋和战国?在不同的史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只要言之有据,当无不可,未必一定要用专家权威的断代方法。
历代以来,出于史家观点的不同,观察历史的角度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同。比如,有人从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史观来看,有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人从时代特点的发展变迁来看,得出的结论都不同,但都能成一家之言。
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王朝的两个历史时期,他们的得名是因为两部先秦典籍《春秋》和《战国》。
《春秋》是一部先秦史书的总称,因为古代一诸侯们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和打仗,而祭祀祖先尤为重要。祭祀的时候要演礼,也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节点。
各个诸侯国通常都会设置一个史官来记录本国的重大事件,以此作为后世之人的参考借鉴,祭祀通常会选择在春秋两季,因此就采用了这个名字。不过,也有其他国家用了其他名字,因为都不如鲁国的春秋有知名度,在秦始皇为了消除各国的国家认同,达到统一的国民认同的目的,把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给烧了以后,鲁国的《春秋》就成了先秦时代最重要的史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称。该书记事上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下迄公元前481年。
春秋时期的国际秩序的特点是王官失守,周王室经过了镐京之变,威信和国力都大大下降,已经威服不了诸侯国。同时,周王室也没有能力抵御四夷入侵,甚至还要依靠那些诸侯国来安身立命。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就到来了,大家按照实力进行排行,角逐霸主之位,代表周天子集合诸侯的力量攘夷。
因此,这个时候的战争虽然也被指摘不义,但是战争不是以灭国为目标,即使抓了敌方的国王,一般还要执以礼节,最后还要放回去,战争还是有点底线,不绝人祀。
后来,战争越打越大,直到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的横空出世,在公元前473年,出兵把吴国给灭了,不仅把夫差给杀了,还把吴人迁徙各地,都变成了越人。勾践如愿以偿做了霸主,不过这样的战争行为已经突破了底线,与之前大国争霸的战争全然不同了。因此,从构建灭吴的这一年开始,战争开始以战国时代的特点开始了,讲究赢者通吃的战场诈术大行其道。
时代特点变了,因此史家就不再以春秋来代称时代了。因此,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3年,一共297年的历史。
《战国策》这本书里的以十二国的策论,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权谋智斗的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战国七雄的故事都在其中有所展示,基本涵盖了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迄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著击秦始皇。
因为时间与勾践至秦始皇时期比较接近吻合,史家就把这段历史时期以该书为由,冠之以战国之名,年代划分从公元前473年至公元前221,共有252年的历史。
上一篇:本人有点社交恐惧症(不算严重只是遇到陌生人有点不自在)去看中医合适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