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征北战的统帅左宗棠是如何以家书齐家的呢?
家书,左宗棠,他的征北战的统帅左宗棠是如何以家书齐家的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左宗棠齐家身教言教并重
中国流行一句话:以“孝”治天下。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父亲的要求,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家书告诉我们,左宗棠齐家,身教胜于言教,身教言教并重。如果说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身教,那么他对儿女的关切和教诲,常常流露笔端,溢于言辞。对孩子,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好人。他反反复复地讲,要做好人。什么是好人?他要求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学习先贤,做“古时圣人豪杰”;何为圣人豪杰?他的标准是“上报国恩,下拯黎庶”;应该树立什么人生目标?他现身说法,“我生平于仕宦一事,最无系恋慕爱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谚云:富贵怕见开花。我一书生,从枯寂至显荣,不过数年,可谓速化之至。绚烂之极,正衰歇之征,惟常尽力,以上报国恩,下拯黎庶,做我一生应做之事,为尔等留些许地步”。读到这里,让人想起曾国藩的“求阙”之说,曾氏认为最美好的时光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心是相通的。“上报国恩,下拯黎庶”,视富贵如浮云,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富贵观念不谋而合。
如何做一个好人,左宗棠教育子侄:“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第一,“要读书”,“刻刻念念以学好为事,或免为下流之归”。他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尔等更能蕴蓄培养,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学,则诗书世泽,或犹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渐灭殆尽也”;第二,读书不只为做官,读书是为了使用,为了做事。在科举道路和读书的关系上,他要求孩子做实事、立实功,他为左氏家庙所撰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求子孙“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否则,“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他从不鼓励孩子一心攀登那个僵化死板的科举台阶。第三,要勤俭。同治元年(1862年),他给儿子写信:“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材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他身居高位后,并非没有钱,但为了保持寒素家风,告诫子孙以“清苦淡泊为妙”。
家,人格的摇篮,人的灵魂无以遁形的神圣殿堂俗话说,家人眼中无英雄,在家庭里,一仰一俯,一呼一吸,一笑一颦,一言一语都是自然而然的,父母在家人面前总是比较真实的,长久地装是装不像的。家也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专制、偏心、溺爱、懒惰、贪心,各个小家庭,一个大家庭,常矛盾重重,错综复杂,也是难以搞清楚的地方。我在北大历史系读书的时候,田余庆先生的夫人、我的经济学老师李克珍教授跟我说了一句话:夫妻生活、家庭生活,最能暴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句话我记了几十年。家,既是人格的摇篮,也是人性成长的伊甸园,还是人的灵魂无以遁形的神圣殿堂。
左宗棠作为一个南征北战的统帅,用“日理万机”“心力交瘁”形容都不为过;特别是后期,作为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可以说身心疲惫。他曾在信中告诉家人,行走要借助拐杖,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无论多么错综复杂,无论如何征战疲倦,他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关怀都不曾减少,他的家书如鸿雁飞过万水千山,到那间居住着亲人的屋子,到那些与他血脉相连的亲人心中。一个统帅、一个英雄、一个圣贤、一个书生,这些家书谱写了他伟大人格的颂歌,将永远映照着千千万万为夫为父的人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晚清名臣,自曾国藩灭太平天国起,汉臣已经成为晚清国家支柱,曾国藩,李鸿章练新军,兴洋务,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回光返照,然世界大趋势以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左公家书,虽立意高远,完全符合一个儒家学者的道德标准,修身齐家可以,平天下则已经落后于时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他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
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
这些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
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
三试不中,左宗棠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
但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似乎并不甘心就此隐世。23岁新婚时,左宗棠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30年,左宗棠拜访长沙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以国士见待”。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俩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1837年春,左宗棠的同乡——两江总督、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看到县公馆的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印心石牵涉到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后“激赏之”,经知县引见与左宗棠见面。
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左宗棠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澍欣然应允。
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后曾绕道拜见陶澍。临别时,陶提出要将年仅五岁的独生子陶桄许给左宗棠为婿。左宗棠开始任陶桄的教师。
家书以其真实性成为研究历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学家的重视;以其亲切私密的风格,为广大读者喜欢。家书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独特门径。近代以来史学界不乏家书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书》《中国历代名人家书》《湘军四大将帅家书精选》等等。在《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家书首次全部收录。晚清以来重要的湘军将领、湖南名人的家书研究成果很多,对左宗棠的家书研究也有专著,也有博硕论文。但是大多数成果偏向于学术性,通俗性大众性不够。
上一篇:学习很好,长大才能出人头地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