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修纂《永乐大典》,是否是一次文化浩劫?
大典,永乐,文化明朝修纂《永乐大典》,是否是一次文化浩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修纂《永乐大典》,是否是一次文化浩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下明朝《永乐大典》的规模吧。
名称:《永乐大典》
朝代:明朝
编纂年份:1403年至1408年
负责人:明成祖朱棣
编纂人:首辅解缙主编、太子少师姚广孝监修、编纂人员2196人
涉及专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
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册数:11095册
卷数:22877卷
字数:3.7亿
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典,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知识财富的伟大总结,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座光耀古今中外的中华文明的永久丰碑。怎么会是文化浩劫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成祖下令编纂的《永乐大典》集天下图书于一身,涵盖天文、地理、哲学、文学、历史、工技、农艺和医卜等诸多方面。由于按原书照本抄录,没有增减,没有修改,因而使得一些珍贵的古书秘籍得以保存。《永乐大典》的编纂是对明以前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的采集和汇总,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虽然编纂《永乐大典》搜罗了大量的图书,但是并没有搜尽天下的图书,在宫中这部分图书多数散失,宫外仍有大量的图书,文化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于明朝文人的书箱中、头脑中。
所以编纂《永乐大典》不是一场文化浩劫,而是一场对中华文化有着重大传承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文化盛事。
《永乐大典》编成后,由于册数太多,没有刊印,一百年后嘉靖皇帝为防遗失,命人重抄了一本副本。明亡后,正本失踪,李自成进京、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攻入圆明园,大部分副本被焚毁,至今国内和国外收集到的不足百分之四。
《永乐大典》这部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饱含着华夏先贤的文化精华,由几千文人学士花费四年一字一句完成的艺术精品,最后竟毁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令人扼腕痛心。
作为华夏的子孙,当振兴我们祖国的文化。只要我们的精神不灭,我们的文化就在。我们只有痛下决心、发奋图强,发扬先人优秀的文化,创新我们新时代的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不再遭受帝国主义的浩劫,才能让我们文化发展、繁荣和振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体例最为奇特,同时也是命运最为多舛与传奇的一部类书。从这部巨著诞生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与认识有着不少以讹传讹的地方,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棣纂修《大典》的起因。
自从“专立异论”的小公务员朱敦儒将宋初修纂《太平御览》等大书的原因归结为笼络群臣,消弭不平之气,老死英雄于文字之间之后,人们似乎找到了一条解释盛世修书的万能公式。
而朱棣皇位得自靖难,比起斧声烛影的宋太宗,可以说是明火执仗的篡窃(事实上我认为斧声烛影本是无稽之谈,宋太宗即位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他修书自然也与老死英雄无关。由于此问题与本文相距较远,因此不展开论述)。
因此从明朝开始,人们就将《大典》的纂修与笼络建文旧臣、消弭海内不平之气联系起来。但是细审参与《永乐大典》纂修的人员,就会发现,此说大谬不然。因此,《永乐大典》这种异常广博的收录范围,实际上还是出于朱棣在文治上超越老爹,甚至远迈唐宋的心理。
虽然朱棣本人的文化胸怀可能未必有多么宽广,但在编修《永乐大典》的过程没有出现过一起禁书、毁书的文字狱,对选录的图书没有做任何有意的篡改,连需要的参考书籍也基本上是由朝廷出资收购,而没有以权力威逼利诱藏书家们自愿捐献,比起三百年后的十全大补老人,这位成祖文皇帝还是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编说是四库全书,乾隆先是欺骗天下,说要修书,让大家把书贡献出来,结果付之一炬。于是有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任何一次宫庭修纂,都是一次文化繁荣,怎么能反说是浩劫?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编书活动,一是《永乐大典》,二是《四库全书》。而《永乐大典》是首创古籍收录、分类,《四库全书》是继承与发扬,故《永乐大典》更有价值。但因《大典》纯为手写无印刷,仅传世一部,今存不足20%,且多在国外。晚如《全书》,大陆不过二部半(最全的一部在台北)。
唐代文化繁荣,科举取士,置翰林院。明代置翰林院修撰、编修,专司编纂工作。清代状元始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始授编修。
上一篇:养殖小龙虾,有死虾时能加水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